认死理 |
|
认脚 |
|
认理 |
|
认色 |
|
认尸 |
|
承认 |
⒈ 对既成的事实表示认可。 例 承认错误。 当局承认他的重要贡献。 承认新国家。 英 admit; acknowlege; concede; confess; ⒈ 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引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 曹区长 ﹞承认他在上次区委会上说的话过火了一点。” 唐弢 《琐忆》:“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冯骥才 《雕花烟斗》:“然而,艺术家需要的不是家庭承认,而是社会承认。” ⒉ 指一国肯定另一新国家为主权国家或肯定另一国新政府为该国合法政府的表示。 |
供认不讳 |
词语解释 ⒈ 供认:被告对于某一事实或断言的真实性予以承认;讳:避讳。指对某项指控完全认同。 |
认养 |
词语解释 ⒈ 认领并抚养:从福利院认养了一个女儿。 ⒉ 经有关部门确认而负责养护(花木、动物):今年本市开展了绿地认养活动。 |
错认颜标 |
词语解释 ⒈ 形容懵懂浅陋。 国语辞典 错认颜标 [ cuò rèn yán biāo ] ⒈ 唐代郑薰误认颜标为颜真卿之后代,因当时寇乱未平,为激励忠烈,而以标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典出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三·无名子谤议》。后以错认颜标指头脑糊涂,主观行事而因误致误。 |
自认 |
⒈ 自叹;自己认可。 例 自认倒霉。 英 admit oneself; consider oneself; ⒈ 自己认为。 引 《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毛二胡子自认不是,情愿把这一笔帐本利清还,只求凤四老爹不要动手。」 例 如:「我自认没有对不起他,何必要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⒉ 法律上指当事人之一造,对于他造在诉讼上主张于己之事实表示承认。 |
认许 |
|
认业 |
|
指认 |
|
采认 |
词语解释 ⒈ 承认:采认学历。 |
色认 |
|
认派 |
|
认生 |
⒈ 不习惯陌生的人、物或环境。 例 这孩子认生》 英 be shy with strangers; ⒈ 谓怕见陌生人。 引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但这后生子连看都不看她一眼,不晓得他是认生呢,还是骄傲。”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李玉英 把孩子从背上解下来,交给 梁建,说:‘除了你,这小冤家见了谁都认生。’” ⒈ 怕见陌生的人,多指儿童而言。 |
体认 |
|
认知 |
⒈ 认识、思维或知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官能或过程,靠它获得关于感觉或理念的知识。 英 cognition; ⒈ 认识和感知。 引 《文史知识》1989年第9期:“通过言语、色彩、形体或音响,去理解、体验与表达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的一般意义,以与人、社会、自然和宇宙之最一般或最本质的方面,建立认知的、道德的与审美的联系。” ⒈ 心理学上指个体经由意识活动而对事物产生认识与理解的心理历程。 |
认旗 |
|
认明 |
⒈ 辨认清楚。 ⒈ 辨认清楚。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各各认明了,领了回去。” 《三侠五义》第八三回:“颜大人 吩咐将 马强 夫妻带在一旁,立刻带 马朝贤 上堂,叫他认明此冠并 郭氏 口供,连 马强 画的招俱各与他看了。” 鲁迅 《而已集·通信》:“照那时的形势看来,实在也足令认明了我的‘纸糊的假冠’的才子们生气。” |
认得 |
⒈ 认识。 例 这位同志你认得吗? 英 know; ⒉ 认出;知道。 例 我已不认得这个学校了。 英 recognize; ⒈ 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参见“认识”。 引 唐 刘禹锡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莫言堆案无餘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水浒传》第十二回:“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 ⒉ 记得。 引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 |
认影为头 |
|
志认 |
|
辨认 |
⒈ 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例 他的笔迹容易辨认。 英 identify; ⒉ 辨别出或看出是以前知道的某事或某人。 例 辨认失散的兄弟。 英 recognize; ⒈ 分辨识别。 引 《水浒传》第九一回:“﹝ 张礼 ﹞望下仔细辨认,真个是 陵川 耿恭,领着百餘军卒,号衣旗帜,无半点差错。”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不把‘辞’的意义辨认清楚,就胡乱使用起来。这使旁人听了觉得好笑,有时竟弄不明白他们说的什么。” ⒈ 分别、认清楚。 例 如:「辨认失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