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淮

huáiㄏㄨㄞˊ

  • 拼音huái
  • 总笔画
  • 总笔画11画
  • UNICODE6DEE
  • 五笔IWYG
  • 仓颉EOG
  • 郑码VNI
  • 四角30115
  • 笔画顺序点、点、提、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基本字义

淮huáiㄏㄨㄞˊ
  1. 〔~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简称“淮”,如“~北”。“~南”。

详细解释

  •  Huái 

〈名〉

  1. (形声。从水,隹( zhuī)声。本义:水名。也称淮河) 同本义 [the Huaihe River]
    1. 淮,淮水也。——《说文》。 朱骏声曰:“出今 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 安微至 江苏清河县合于 河,经 安东县至 云梯关入海。”
    2.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3.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4. 淮左名都。—— 宋· 姜夔《扬州慢》
  2. 又如:淮洪(淮河与洪河,一说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谈);淮军(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淮南耆阳(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1. 〈形〉?
    1.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国语词典

  •  huái ㄏㄨㄞˊ 
  1. 参见「淮河 」条。

康熙字典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𠀤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又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韻補】叶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一說淮讀爲濰叶韻。

又叶虛欺切,音熙。【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外语翻译

  • 英语:river in Anhui province
  • 德语:Huai (Fluss, der Huai entspringt in der Provinz Hebei, fließt durch die Provinzen Anhui und Jiangsu und mündet in den Hongze See.)​ (S, Geo)
  • 法语:rivière Huai

说文解字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从水隹聲。戶乖切

(淮)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南陽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縣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廬江、九江、不邳諸郡。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按桐柏大復、以四字爲山名。漢志、說文、風俗通、酈注皆云桐柏大復山。應劭注地理志云。復陽縣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是也。後世地志析爲二山。乃非是。禹貢祇云桐柏、省言之也。古經史所舉之山皆舉其全勢。後人乃以一支一節當之。若水經所謂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經者別爲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羅山縣、眞陽縣、息縣、固始縣、光州。又入江南畍。經潁州府、霍邱縣、潁上縣、壽州、懷遠縣、鳳陽府、臨淮縣、五河縣、盱眙縣、泗州。至淸河縣合於河。經山陽縣、阜寧縣、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於海。古水道河於冀州入海。不與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異。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東北行。東多北少。許云東南、南字誤。从水。隹聲。戶乖切。十五部。按禹貢濰水、漢書作維水。其作淮者、誤。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xuai˧˥
  • 唐代读音: *huæi
  • 日语读音: HITOSHIKUSURU KAKOMU
  • 韩语罗马: HOY
  • 现代韩语: 회
  • 越南语: hoài
  • 客家话: [海陆腔] fai2 [宝安腔] fai2 [台湾四县腔] fai2 [梅县腔] foi2 [陆丰腔] fai3 [东莞腔] fai2 [客英字典] fai2 [客语拼音字汇] fai2
  • 粤语: waai4
  • 潮州话: huai5
  • 近代音: 曉母 皆來韻 平聲陽 懷小空;
  • 中古音: 匣母 皆韻 平聲 懷小韻 戶乖切 二等 合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灰部 ;王力系统:匣母 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