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 教学规模:
- 周边环境:
- 收费合理:
- 教学设备:
- 教学质量:
- 师资力量:
- 校园环境:
- 社会影响:
- 校园食堂:
罗源第一中学前身为罗源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31年(1942年)2月。罗源县立初级中学开办时借用凤山小学(今实小)的单层四间的“文虎校舍”,设2个班,8名教员,103名学生。民国32年秋迁校于城隍庙,民国35年8月增设4年制简易师范本科班。民国37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罗源一中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开展学生运动。当年在城隍庙东侧建成木结构双层校舍。1949年9月罗源县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后,更名罗源县初级中学。有6个班、18名教职员、191名学生。1955年迁校址于岐阳山麓后陆续扩建新校舍。1956年9月增设高中部,更名福建省罗源中学。1958年更称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1959年秋首届高中毕业生40名,参加高考被录取37名,高考成绩列福安专区第2名、福建省第18名,其中生物科成绩为全省第1名,俄语、语文、数学、政治等科成绩均在全省10名之内,是年学校被列为福建省重点中学之一。此后至1966年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均达60%以上。1960年校长黄兆希代表学校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系统群英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严重破坏,1966年6月起“停课闹革命”,17名教师被揪斗,校长黄兆希含冤去世。1969年2月复课后在校学生被全部动员上山下乡插队劳动,9月开始招收新生,其后骨干教师被抽调到农村任教,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削弱文化课教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出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同步”措施,努力开创新局面。高考成绩逐年提高,1986年考生刘晓东、陈临江分别以100分和99分列全省高考物理科第1名和第2名。1987年文科高考成绩列全省第9名,当年录取大专人数超百人。1988年高考录取率达80%,考生黄小芬,为全省文科类数学单科第1名。1985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1985和1987年被评为省绿化红旗单位,1988年评为省电化教学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为福州市学校德育先进单位、校园治安整顿先进单位,校长郑鸿坤荣获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1990年全校有34个班、149名教职工、1513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达14733平方米。自建校至1990年计有初中毕业生7754名,高中毕业生495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