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 |
⒈ 屏障;遮蔽。 例 又无门关闭,四边插荆棘以为屏蔽。——《三国演义》 英 shield; screen; ⒈ 屏障。指遮蔽之物。 引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独 西蜀 全盛,迄今为东南屏蔽。” 《明史·太祖纪一》:“吾欲先取 山东,撤彼屏蔽。” 瞿秋白 《失题》诗:“那贯彻金石的灵光,它唯一的屏蔽,便是前思后想。” ⒉ 遮挡;卫护。 引 《汉书·樊哙传》:“亚父 谋欲杀 沛公,令 项庄 拔剑舞坐中,欲击 沛公,项伯 常屏蔽之。”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 |
昏蔽 |
⒈ 犹遮盖,隐蔽。犹蒙蔽。犹昏昧。不清醒。 ⒈ 犹遮盖,隐蔽。 引 《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方梁櫑木,復塞虚空,捧石擎山,昏蔽日月。”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内外、精粗、始终、远近,一件件察得都无有昏蔽。” ⒉ 犹蒙蔽。 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 |
偏蔽 |
|
惑蔽 |
⒈ 糊涂。 ⒉ 蒙蔽。 ⒈ 糊涂。 引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今世之将相,知子弟以文吏为慧,不能知文吏以狎为能;知宾客以暂为固,不知儒生以希为拙:惑蔽闇昧,不知类也。” ⒉ 蒙蔽。 引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黠者妄想从而利用,间 文 心腹,飞短流长,以惑蔽国人耳目。” |
衣取蔽寒 |
|
蔽锢 |
词语解释 蔽锢 [ bì gù ] ⒈ 见“蔽固”。 引证解释 ⒈ 见“蔽固”。 |
蔽泥 |
⒈ 也称障泥。垂于马腹两旁用以蔽尘土者。 ⒈ 也称障泥。垂于马腹两旁用以蔽尘土者。 引 唐 杜牧 《少年行》:“连环羈玉声光碎,緑锦蔽泥虬卷高。” ⒉ 壅塞拘泥。 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用功到精处,愈著不得言语,説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
蔽芾 |
⒈ 〈书〉形容树干树叶微小。 ⒈ 茂盛貌。 引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朱熹 集传:“蔽芾,盛貌。” 一说,小貌。 孔 传:“蔽芾,小貌。” 宋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蔽芾餘千本,青葱共一园。”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天台牡丹》:“有侵花至漂髮者,立致奇祟,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蔽芾葱蘢,恍逢丰木。” ⒉ 引申为荫庇。 引 宋 苏轼 《宝月大师塔铭》:“锦城 之东,松 |
殷天蔽日 |
|
一言以蔽之 |
|
蔽亏 |
⒈ 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 ⒈ 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 引 唐 孟郊 《梦泽行》:“楚 山争蔽亏,日月无全辉。” 清 刘大櫆 《浮山记》:“古木苍藤,蔽亏掩映,冬夏常蔚然。”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之三:“高高望无极,蔽亏天日光。” |
四蔽 |
|
侵蔽 |
|
愚蔽 |
|
疑蔽 |
|
迂蔽 |
|
雝蔽 |
|
蔽恶 |
⒈ 谓掩饰过错和坏行为。 ⒈ 谓掩饰过错和坏行为。 引 《管子·牧民》:“不蔽恶,则行自全。”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上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於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於君。” |
壅蔽 |
|
翟蔽 |
⒈ 即翟茀。 ⒈ 即翟茀。参见“翟茀”。 引 《周礼·春官·巾车》“厌翟” 汉 郑玄 注:“《诗·国风·硕人》曰‘翟蔽以朝’,谓诸侯夫人始来,乘翟蔽之车以朝见於君,盛之也。此翟蔽,盖厌翟也。” |
谗蔽 |
⒈ 谗毁欺蒙。 ⒈ 谗毁欺蒙。 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前缓声歌》:“处山勿居峰,在行勿为公;居峰大阻鋭,为公遇谗蔽。” |
捍蔽 |
⒈ 遮挡;护卫。 例 捍蔽东南。 英 shield; ⒈ 犹屏藩。 引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安边》:“置 匈奴 於 五原 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 《水浒后传》第二三回:“三镇为 汴京 捍蔽。若割以与之,则 汴京 势孤,无险可守。”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
发蒙启蔽 |
⒈ 启发蒙昧。 ⒈ 启发蒙昧。 引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发蒙启蔽,时或未省,而退实沉思。既久,稍通解耳。” |
牵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