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阴鼎 |
⒈ 即汾鼎。 ⒈ 即 汾 鼎。参见“汾鼎”。 引 唐 岑参 《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二:“气歇 汾阴 鼎,魂飞 京兆 阡。” |
关汾 |
⒈ 宋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晋州平阳孙复。 ⒈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 关中 张载,晋州 平阳 孙复。 引 明 徐渭 《代送通府王公序》之一:“其大贤鸿儒,则有 朱、蔡、游、胡、魏、真 之辈,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
汾神 |
⒈ 汾川之神。即台骀。 ⒈ 汾川 之神。即 臺骀。《左传·昭公元年》:“昔 金天氏 有裔子曰 昧,为玄冥师,生 允格、臺駘。 引 臺駘 能业其官,宣 汾 洮,障大泽,以处 大原。帝用嘉之,封诸 汾 川 ……则 臺駘,汾 神也。” 杜预 注:“有水旱之灾,则禜祭山川之神,若 臺駘 者。” |
大汾 |
⒈ 古九塞之一。 ⒈ 古九塞之一。 引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塞?曰:‘ 大汾、澠阨、荆阮、方域、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大,一本作“太”。 高诱 注:“太汾 在 晋。” |
汾葵 |
⒈ 即汾阴脽。 ⒈ 即 汾阴 脽。参见“汾阴脽”。 引 《太平御览》卷五二七引 汉 卫宏 《汉旧仪》:“祭地 河 东 汾阴 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 汾葵,一曰 葵丘 也。” |
沮汾 |
⒈ 沮水与汾水的并称。亦指沮汾两水之间的地区。 ⒈ 沮水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沮 汾 两水之间的地区。 引 《国语·吴语》:“三岁於 沮 汾 以服 吴 越。” 韦昭 注:“沮 汾,水名。 楚 东鄙 沮 汾 之閒 乾谿 也。” |
汾阳宫 |
⒈ 古宫名。隋炀帝时所建。故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 ⒈ 古宫名。 隋炀帝 时所建。故址在今 山西省 宁武县 西南 管涔山 上。 引 《说郛》卷五七引 隋 杜宝 《大业杂记》:“﹝ 大业 二年﹞七月,﹝ 煬帝 ﹞自 江都 还 洛阳,敕于 汾州 西北四十里临 汾水 起 汾阳宫,即 管涔山 河源所出之处。当盛暑日,临河盥漱,即凉风凛然如八九月。” 《旧唐书·狄仁杰传》:“高宗 将幸 汾阳宫,以 仁杰 为知顿使。” ⒈ 隋炀帝所建,在今山西省静 |
汾桥 |
⒈ 古桥名。在汾水之上。故址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相传为战国初期晋刺客豫让为其主智伯报仇而谋刺晋大夫赵襄子处。 ⒈ 古桥名。在 汾水 之上。故址在今 山西省 阳曲县 东。相传为 战国 初期 晋 刺客 豫让 为其主 智伯 报仇而谋刺 晋 大夫 赵襄子 处。 引 唐 王昌龄 《驾幸河东》诗:“晋水 千庐合, 汾桥 万国从。” |
汾阳帽 |
词语解释 汾阳帽 [ fén yáng mào ] ⒈ 戏曲盔帽。俗称“文阳”。外形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剧中权势显赫的宰辅所戴,如京剧《逍遥津》中的曹操等。 引证解释 ⒈ 戏曲盔帽。俗称“文阳”。外形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剧中权势显赫的宰辅所戴,如京剧《逍遥津》中的 曹操 等。 |
汾浍 |
⒈ 汾水与浍水。 ⒈ 汾水 与 浍水。 引 《左传·成公六年》:“不如 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 汾 澮 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 |
俟汾 |
|
汾沄 |
⒈ 众盛貌。《文选·扬雄〈长杨赋〉》:“汾沄沸渭,云合电击。”李善注:“汾沄沸渭,众盛貌也。汾音纷。”一说,奋击貌。 ⒈ 众盛貌。 引 《文选·扬雄〈长杨赋〉》:“汾沄沸渭,云合电击。” 李善 注:“汾沄沸渭,众盛貌也。汾音纷。” 一说,奋击貌。 《汉书·扬雄传下》:“汾沄沸渭。” 颜师古 注:“奋击貌。” 王先谦 补注:“汾沄即纷紜…… 善 注以为众盛皃是也。” |
汾河 |
⒈ 黄河中游支流。源于管涔山,纵贯山西境内。长693.8千米。中下游为断陷盆地区,农业发达。 ⒈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西南流于荣河县北注入黄河。 英语 Fen River 德语 Fen He (ein Nebenfluss des Gelben Flusses) (S, Geo) 法语 Fen |
汾王 |
⒈ 大王。一说指周厉王。 ⒈ 大王。一说指 周厉王。今人亦各有所从。 引 《诗·大雅·韩奕》:“韩侯 取妻,汾王之甥, 蹶父 之子。” 毛 传:“汾,大也。” 郑玄 笺:“汾王,厉王 也。 厉王 流于 彘,彘 在 汾水 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 马瑞辰 通释:“汾者,‘坟’之假借,故《传》训为大。 《传》泛言大王,但以为美称耳,未尝专指 厉王。《正义》谓《传》、《笺》皆以为 厉王。非也。厉为恶謚,若因流 彘 而称 汾王,亦非美称。诗人颂 |
汾曲 |
⒈ 汾水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东南流经太原市至新绛县而西折入黄河。其西折处谓汾曲。 ⒈ 汾水 源出 山西省 宁武县 管涔山,东南流经 太原市 至 新绛县 而西折入 黄河。其西折处谓 汾 曲。 引 《诗·魏风·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魏书·安同传》:“宜截 汾 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 《周书·武帝纪下》:“往者军下 宜阳,衅由彼始;兵兴 汾 曲,事非我先。” |
汾阴脽 |
⒈ 汉代汾阴县的一个土丘。汉武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⒈ 汉 代 汾阴县 的一个土丘。 汉武帝 祭祀地神的地方。 引 《汉书·武帝纪》:“﹝ 元鼎 四年﹞立 后土祠 于 汾阴 脽上。” 颜师古 注:“脽者,以其形高如人尻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汾水 歷其( 长阜 )阴西入 河。《汉书》谓之 汾阴脽。应劭 曰:脽,丘类也。” 亦省称“汾脽”。 《汉书·礼乐志》:“汾 脽出鼎,皇祜元始。” |
横汾宴 |
⒈ 指国君对臣僚的赐宴。 ⒈ 指国君对臣僚的赐宴。参见“横汾”。 引 唐 徐彦伯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诗:“皆言侍蹕横 汾 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
汾晋 |
⒈ 指汾水流域。亦特指山西省太原地区。 ⒈ 指 汾水 流域。亦特指 山西省 太原 地区。 引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千秋 汾 晋 间,事与云水白。” 金 元好问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诗:“我从 汾 晋 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悟真》:“寓身 汾 晋 之间,栖志 蓬 瑶 之上。” |
汾潞 |
⒈ 亦作“汾露”。 ⒈ 亦作“汾露”。 汾水 与 潞水。亦泛指二水流经的地区。 引 《周礼·夏官·职方氏》:“河 内曰 冀州 ……其浸 汾 潞。” 郑玄 注:“汾 出 汾阳,潞 出 归德。” 《逸周书·职方》:“其浸 汾 露。” 孔晁 注:“露、潞古亦通用也。” 《隋书·鲍宏传》:“进兵 汾 潞,直掩 晋阳。” |
汾阳王 |
⒈ 指唐·汾阳郡王·郭子仪。 ⒈ 指 唐 汾阳郡王 郭子仪。 引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始为 涇州 刺史时, 汾阳王 以副元帅居 蒲。” |
汾阳 |
⒈ 汾水之北地区。春秋时属晋。 ⒉ 犹汾射。 ⒈ 汾水 之北地区。 春秋 时属 晋。 引 《国语·晋语二》:“中大夫 里克 与吾矣,吾命之以 汾阳 之田百万。” ⒉ 犹 汾 射。 引 《晋成帝哀册》:“韵隆 汾阳,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黄屋实不殊於 汾阳 即事也。”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阳,劳疑神於 藐射。” |
汾阴 |
⒈ 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 ⒈ 地名。在今 山西省 万荣县 境内。因在 汾水 之南而名。 汉武帝 时曾于此得宝鼎。 战国 时属 魏,汉 始建县。 唐 开元 十年改名 宝鼎县,宋 改 荣和县,元 明 清 因之。 引 《竹书纪年》卷下:“周威烈王 十七年 魏文侯 伐 秦 至 郑,还筑 汾阴、郃阳。” 《史记·秦本纪》:“﹝ 惠文君 ﹞九年渡 河,取 汾阴、皮氏。” |
横汾赏 |
⒈ 指国君对臣僚的赏赐。 ⒈ 指国君对臣僚的赏赐。参见“横汾”。 引 唐 沉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古来徒羡横 汾 赏,今日宸游圣藻雄。” |
汾海 |
⒈ 指南北朝时期南汾州地区。今山西省吉县一带。 ⒈ 指 南北朝 时期 南汾州 地区。今 山西省 吉县 一带。 引 北周 庾信 《尔绵永神道碑》:“吏不能欺,兵无敢背, 玉关 遗矩, 汾海 留爱。” |
郭汾阳 |
⒈ 指唐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平息以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 ⒈ 指 唐 名将 郭子仪。安史 之乱平息以后, 郭子仪 功封 汾阳王,故称。 引 明 李梦阳 《秋望》诗:“闻道 朔方 多勇略,只今谁是 郭汾阳。” 清 赵翼 《壬申元日》诗:“笑引古人相比较,居然已胜 郭汾阳。” ⒈ 人名。指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平定安史之乱。参见「郭子仪」条。 引 清·袁枚〈谒岳王墓〉诗:「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