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缄 |
|
缄素 |
⒈ 古人用缣帛作书,后因称书信为“缄素”。 ⒈ 古人用缣帛作书,后因称书信为“缄素”。 引 宋 范成大 《南柯子》词之二:“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明 张羽 《怀友》诗之三:“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
缄翰 |
⒈ 书信。 ⒈ 书信。 引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七:“或有淡薄相待、缄翰莽卤者,每吟 张博士 诗云:‘新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四方缄翰,日满閽者之袖。” |
瑶缄 |
|
守瓶缄口 |
|
秘缄 |
⒈ 指秘密函件。 ⒈ 指秘密函件。 引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镇海殉难》:“其驻师 镇海 时,分遣三镇带兵堵 定海 洋面,濒行授以秘缄,令事急时啟之。” |
缄唇 |
⒈ 谓闭口不言。 ⒈ 谓闭口不言。 引 《隋书·儒林传·王孝籍》:“孝籍 鬱鬱不得志,奏记於吏部尚书 牛弘 曰:‘……况怀抱之内,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间,风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缄脣,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泥缄 |
|
缄绳 |
⒈ 古代用以束棺的绳索。 ⒈ 古代用以束棺的绳索。 引 《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 汉 郑玄 注:“咸读为缄……今 齐 人谓棺束为缄绳。” |
缄封 |
⒈ 封闭;封口。 ⒉ 指书信。 ⒈ 封闭;封口。 引 《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上官桀 谋反时, 广汉 部索,其殿中庐有索长数尺可以缚人者数千枚,满一篋缄封。” 《旧唐书·牛仙客传》:“仙客 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所有锡賚,皆缄封不启。” 《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黄六媖 ﹞乃将白金百两,新衣数套,亲笔作书,缄封停当,差老家人 王安 賚去,迎接丈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追写真》:“生乃开 |
缄愁 |
⒈ 谓寄信言别愁相思。 ⒈ 谓寄信言别愁相思。 引 隋 江总 《七夕》诗:“横波翻泻泪,束素反缄愁。” 唐 李白 《寄远》诗之八:“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
缄闭 |
⒈ 封闭。 ⒈ 封闭。 引 《北史·柳庆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
幽缄 |
|
缄密 |
⒈ 密封。 ⒉ 保守秘密。 ⒈ 密封。 引 《魏书·萧宝夤传》:“严加缄密,不得开视,考绩之日,然后对共裁量。” ⒉ 保守秘密。 引 唐 无名氏 《玉泉子》:“瞻 以人情附己,不甚缄密,其计泄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今日但须缄密,恐发觉,两无颜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仲芬 始而缄密,久而渐泄於门人。” |
齰舌缄唇 |
|
题缄 |
|
缄书 |
⒈ 书信。 ⒈ 书信。 引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前后缄书报,分明饌玉恩。” 明 陈子龙 《赠孙硕肤职方》诗:“水曹自弄 秣陵 云,缄书几度加餐字。”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之二:“南村 饶乐事,早晚报缄书。” |
缄口 |
⒈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谓闭口不言为“缄口”。 ⒈ 后因谓闭口不言为“缄口”。 引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 观 周,遂入太祖 后稷 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汉 蔡邕 《铭论》:“周 庙金人,缄口以慎。”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汝将闭门却扫歟?不知缄口而内修也。” 清 |
缄保 |
⒈ 犹封存。 ⒈ 犹封存。 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遗书﹞既不读用,无容散逸,唯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
缄縢 |
⒈ 绳索。 ⒉ 封固。 ⒊ 指缄封之书信。 ⒈ 绳索。 引 《庄子·胠箧》:“将为胠篋探囊发匱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郭象 注:“缄、縢,皆绳也。” 唐 柳宗元 《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 清 戴名世 《钱神问对》:“且又摄其缄縢,固其扃鐍。” ⒉ 封固。 引 《后汉书·酷吏传·阳球》:“诸奢饰之物,皆各缄縢,不敢陈设。” 宋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缄縢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清 钱谦益 《 |
开缄 |
⒈ 开拆(函件等)。 ⒈ 开拆(函件等)。 引 唐 李白 《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宋 欧阳修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病眸昏涩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 清 曹寅 《偶得木瓜二枚送橘圃》诗之二:“开缄已许疎襟透,岂惜常年损俸钱。” |
缄题 |
⒈ 信函的封题。亦指书信。 ⒈ 信函的封题。亦指书信。 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尝以五彩纸为缄题,其侈纵自奉,皆此类也。”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诗:“缄题重叠语殷勤,存殁交亲自此分。”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将军所便,不敢奉违,某有故欲往 江 淮 上,希三两处护戎缄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刘季高 得罪 秦氏,坐赃废。后虽復官,去其左字 |
通缄 |
|
缄口结舌 |
⒈ 闭口不言。 ⒈ 闭口不言。 引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乃殿下挟有为之资,值可为之势,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清 刘鹗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子何为者,缄口结舌无以应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亲见,而束于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吴晗 《论“五四”》:“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以后的二十六年,仍然有学生运动,学生仍然不能缄口结 |
发缄 |
⒈ 揭开器物或书札的扎束或封口。 ⒈ 揭开器物或书札的扎束或封口。 引 唐 独孤及 《清簟赋》:“发缄而冰气惊客,入座而波文满目。” 唐 李商隐 《为河东公谢相国京兆公启》:“伸纸发缄,悸魂流汗。” 《元史·成宗纪一》:“凡上封事者,命中书省发缄视之,然后以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