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髀 |
⒈ 以赤色涂染股部。相传为古代南方蛮夷族的一种习俗。 ⒈ 以赤色涂染股部。相传为古代南方蛮夷族的一种习俗。 引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今即 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 夷是也。用糝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 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 盘瓠 子孙’。” 宋 晁补之 《开梅山》诗:“木皮草实五色文, 武溪 赤髀皆子孙。” |
肩髀 |
⒈ 肩与髀,人体的枢要部分。引申为要冲地区。 ⒈ 肩与髀,人体的枢要部分。引申为要冲地区。 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牟,吾国之股肱, 邯郸 之肩髀。” 章炳麟 《人滩说》:“自 鲁 之 鉅野,蚩尤 肩髀所葬,及 周首 子驹 之閒,人骨有专车者,岂可胜道哉!” |
髀里肉生 |
|
搏髀 |
⒈ 指在腿上打节拍,以应和歌曲和表示叹息或欢乐。 例 弹筝搏髀。——秦·李斯《谏逐客书》 英 beat time on the leg; ⒈ 拍击其股。用为歌曲节奏。亦以表示赞叹或惋惜。 引 《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 秦 之声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既闻 廉颇、李牧 为人,良説,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 廉颇、李牧 时为吾将,吾岂忧 匈奴 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岂为童稚之戏謔,搏 |
髀臋 |
|
抚髀 |
⒈ 以手拍股。表示振奋或感叹。 ⒈ 以手拍股。表示振奋或感叹。 引 《世说新语·识鉴》“谢子微 见 许子将” 刘孝标 注引 晋 周斐 《汝南先贤传》:“虔 恆抚髀称 劭,自以为不及也。”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直方 起而抚髀曰:‘山魑木魅,亦知人间有 张直方 耶?’” 明 高启 《荆门壮士歌》:“三抚髀,壮士起,剑风骚劳髮上指。”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发篋仍自缄,抚髀徒悲呻。” ⒈ 拍著大腿。 引 唐·皇甫枚《王知古 |
周髀算经 |
|
拊髀雀跃 |
|
燕髀 |
|
拊髀 |
|
坐髀 |
|
髀盖 |
|
击髀 |
⒈ 以手拍股。 ⒈ 以手拍股。 引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当为再三读之,以代击髀而歌焉。” |
打髀石 |
词语解释 打髀石 [ dǎ bì shí ] ⒈ 亦作“打髀殖”。 引证解释 ⒈ 见“打髀殖”。 |
髋髀 |
|
髀枢 |
|
髀秋 |
|
髀髋 |
|
髀肉 |
|
肱髀 |
|
髀肉复生 |
|
髀骨 |
|
打髀殖 |
⒈ 亦作“打髀石”。 ⒉ 一种游戏。剔鹿类腿前骨,灌以铜锡,堆地上掷之,中者尽取所堆。 ⒈ 亦作“打髀石”。一种游戏。剔鹿类腿前骨,灌以铜锡,堆地上掷之,中者尽取所堆。 引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正在本处与小廝打髀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一折:“我的大孩儿 费得雄,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每打髀殖耍子。” 《元朝秘史》卷三:“帖木真 十一岁, 於斡难 河冰上打髀石时,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
髀殖 |
|
惊肉生髀 |
⒈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⒈ 后以“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引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绍 遣将道路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