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扆 |
|
垂旒 |
⒈ 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⒉ 指帝王。 ⒊ 指居侯王之位。 ⒈ 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引 汉 班固 《白虎通·绋冕》:“垂旒者,示不视邪。” 南朝 梁 沉约 《皇雅》:“执瑁朝羣后,垂旒御百神。” 明 吕硕园 《还魂记·耽试》:“圣主垂旒,想汝玉遗珠一网收。” ⒉ 指帝王。 引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元 袁桷 《白云平章致仕》诗:“盛代东封催告 |
彩旒 |
⒈ 亦作“彩斿”。 ⒉ 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⒈ 亦作“綵斿”。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引 《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彤云丽琁盖,祥飇被綵斿。” 李善 注:“斿,旌旗之旒也。” 唐 徐彦伯 《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青潭晓靄笼仙蹕,红屿晴花隔綵旒。” 唐 温庭筠 《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诗之二:“红粉座中客,綵斿江上城。” |
蔽旒 |
⒈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⒈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 引 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明 李东阳 《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
九旒冕 |
⒈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⒈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引 《宋史·舆服志》:“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皇子行冠礼仪略》:“内服跪受服,兴,置匴於席,执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 |
凝旒 |
|
赘旒 |
|
旒紞 |
|
旒冕 |
|
采旒 |
⒈ 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孔颖达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⒈ 后以“采旒”指帝王。 引 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孔颖达 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 宋 苏舜钦 《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因成此诗以寄》:“大议摇巖石,危言犯采旒。” |
旒旌 |
|
旒苏 |
|
扆旒 |
|
韬旒 |
|
旗旒 |
|
旒缀 |
|
九旒 |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星名。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亦作:九斿九游。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 ⒉ 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引 《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 《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 《宋书·礼志五》:“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 |
宸旒 |
|
丹旒 |
⒈ 丹旌。 ⒈ 丹旌。 引 《梁书·刘显传》:“营营返魄,汎汎虚舟。白马向郊,丹旒背巩。” |
旌旒 |
⒈ 亦作“旌斿”。 ⒉ 旌旗。 ⒈ 亦作“旌斿”。旌旗。 引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则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声裂山杂鼓角,檣影蘸水扬旌斿。” |
旒旍 |
|
旒旐 |
|
邃旒 |
|
十二旒 |
|
缀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