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疠瘥 |
⒈ 疫病。 ⒈ 疫病。 引 宋 曾巩 《诸寺观祈雪文》:“盪除阴气,顺致时寒,使閭巷消癘瘥之菑,田畴成多稼之利。” |
| 疾疠 |
⒈ 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⒈ 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引 《吕氏春秋·仲冬》:“﹝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癘。”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靖 寻循渚岸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陨命,并及羣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 宋 张孝祥 《祈雪文》:“嗣岁将兴,嘉雪未应,既闕丰穰之兆,且虞疾癘之多。” 梁启超 《新民说》十:“过其野,有鬨於墟者而莫之或解;适其邑,有溲於途者而莫之或禁;若是者,虽未 |
| 疠气 |
|
| 饥疠 |
⒈ 谓发生灾荒与瘟疫。 ⒈ 谓发生灾荒与瘟疫。 引 《旧唐书·杨炎传》:“迨 至德 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癘。” |
| 疠疾 |
|
| 瘥疠 |
|
| 疠疵 |
|
| 札疠 |
|
| 沴疠 |
|
| 夭疠 |
|
| 疠人 |
|
| 温疠 |
|
| 疟疠 |
|
| 疮疠 |
⒈ 疮痈等体表疾患。 ⒈ 疮痈等体表疾患。 引 《神异经·南荒经》:“南方荒中有涕竹……其笋甚美。食之,可以止疮癘。” |
| 障疠 |
|
| 鄣疠 |
|
| 嶂疠 |
|
| 疫疠 |
|
| 驱疠 |
|
| 疥疠 |
⒈ 恶疮。 ⒈ 恶疮。 引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上》:“反时令则有……大疫风欬鼽嚏疟寒疥癘之疾。” |
| 群疠 |
|
| 瘴疠 |
|
| 毒疠 |
⒈ 导致疫病之毒气。疠,指疫气。 ⒈ 导致疫病之毒气。疠,指疫气。 引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明 唐顺之 《南征歌》:“莫怕炎洲饶毒癘,一冬飞雪似胡天。” 清 俞正燮 《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又百餘年教养将士,不忍以之尝试毒癘也。” |
| 疵疠 |
⒈ 亦作“疵厉”。灾害疫病;灾变。比喻邪恶。 ⒈ 亦作“疵厉”。 ⒉ 灾害疫病;灾变。 引 《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陆德明 释文:“‘癘’音厉, 李 音赖,恶病也。本或作‘厉’。” 晋 《<春秋穀梁传>序》:“川岳为之崩竭,鬼神为之疵厉。” 杨士勋 疏:“厉音例,又作癘。” 陆德明 释文:“疵厉,谓灾变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 宋 曾 |
| 炎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