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书发冢 |
⒈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⒈ 见“诗书发冢”。见“诗书发冢”。 引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郭象 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
| 起冢 |
|
| 庐冢 |
⒈ 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例 褒之庐冢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英 house for guarding tomb; ⒈ 墓旁庐舍。 引 宋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禪院者, 襃 之庐冢也。” |
| 七十二疑冢 |
|
| 封冢 |
⒈ 死后追封并表其墓。 ⒈ 死后追封并表其墓。 引 《汉书·张汤传》:“上追思 贺(张贺 )恩,欲封其冢为 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 颜师古 注:“身死追封,故云封冢也。” |
| 冢宅 |
|
| 故冢 |
⒈ 原先的坟墓。 ⒈ 原先的坟墓。 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杜甫 终於 耒阳,槀葬之,至 元和 中,其孙始改葬於 巩县,元微之 为誌,而 郑刑部 文宝,謫官 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誌,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
| 旅冢 |
⒈ 谓客死他乡者之墓。 ⒈ 谓客死他乡者之墓。 引 元 戴良 《哭揭秘监三十四韵》:“行囊犹简牘,旅冢但荆榛。” |
| 冢庐 |
|
| 客冢 |
⒈ 埋葬异乡人的坟墓。 ⒈ 埋葬异乡人的坟墓。 明 王叔承 《侠香亭是要离专诸梁鸿葬处为周公瑕赋》诗:“后有 专诸 墓,前有 要离 坟。 引 梁鸿 客冢落其畔,断碑荒草愁氤氲。” |
| 遗冢 |
|
| 疑冢 |
|
| 义冢 |
|
| 汲冢书 |
词语解释 汲冢书 [ jí zhǒng shū ] ⒈ 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所得的数十车竹书。内有《纪年》、《易经》、《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琐语》、《梁丘藏》、《缴书》、《生封》、《大历》、《穆天子传》、《图诗》、及杂书《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计七十五篇。竹书皆先秦科斗字。晋武帝命荀勖撰次,以为《中经》。原简 |
| 汲冢周书 |
词语解释 汲冢周书 [ jí zhǒng zhōu shū ] ⒈ 汲郡古冢出土的古文竹书中的一种。已不传。旧时以为即《逸周书》(原名《周书》)。后代学者考定,二者非一。 引证解释 ⒈ 汲郡 古冢出土的古文竹书中的一种。已不传。旧时以为即《逸周书》(原名《周书》)。后代学者考定,二者非一。 |
| 麟冢 |
|
| 茔冢 |
|
| 冢嫡 |
|
| 冢嗣 |
|
| 寿冢 |
|
| 青冢 |
|
| 破冢 |
|
| 发冢 |
⒈ 发掘坟墓。 ⒈ 发掘坟墓。 引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后汉书·郅恽传》:“俊 军士犹发冢陈尸,掠夺百姓。” 清 顾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疑 春秋 以前无发冢戮尸之事,而 子胥 亦不得以行之 平王 也。” ⒈ 发掘坟墓。 引 《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
| 椎牛发冢 |
|
| 京冢 |
⒈ 犹京观。 ⒈ 犹京观。 引 《新唐书·伊慎传》:“慎 自中屯鼓之,诸屯悉出奋击,贼乱, 少诚 走,斩别将 许少华,封其尸为京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