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獭 |
|
獭髓 |
|
作獭 |
|
獭祭 |
|
白獭髓 |
⒈ 白獭的骨髓。可作珍贵的药物。 ⒈ 白獭的骨髓。可作珍贵的药物。 引 晋 王嘉 《拾遗记·吴》:“和 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命太医合药,医曰: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此痕。” |
蝙獭 |
|
旱獭 |
⒈ 哺乳动物。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前肢的爪发达,善于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习性。肉可以吃,皮可制衣帽。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也叫土拨鼠。 ⒈ 哺乳动物。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前肢的爪发达,善于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习性。肉可以吃,皮可制衣帽。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也叫土拨鼠。 引 碧野 《天山景物记》:“天山 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 天山 上都生长着旱獭。” ⒈ 动 |
遭獭 |
|
獭皮冠 |
⒈ 用獭皮制成的帽子。 ⒈ 用獭皮制成的帽子。 引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有邑君长,皆赐印綬,冠用獭皮。” 《梁书·陈伯之传》:“﹝ 陈伯之 ﹞年十三四,好著獭皮冠,带刺刀。” |
獭褐 |
|
獭胆 |
|
水獭 |
|
獭伞 |
|
獭皮 |
|
獭爪 |
|
海獭 |
词语解释 海獭 [ hǎi tǎ ] ⒈ 哺乳动物,身体圆而长,前肢比后肢短,趾有爪,尾巴短而扁,毛深褐色。生活在近岸的海洋中。毛皮很珍贵。通称海龙。 国语辞典 海獭 [ hǎi tà ] ⒈ 动物名。哺乳纲鳍脚目。长三尺许,头小体肥,前肢比后肢短,毛褐色而柔密,极贵重,产于北太平洋海岸。 |
獭祭鱼 |
|
山獭 |
|
獱獭 |
|
祭獭 |
⒈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⒈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引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勤学有食跖之能,临文无祭獭之瘁。” |
拨獭 |
⒈ 面颊丰满貌。 ⒈ 面颊丰满貌。 引 清 翟灏 《通俗编·状貌》:“《启颜録》:甘洽 嘲 王仙客 曰:‘ 王,计尔应姓 田,为尔面拨獭,抽却尔两边。’拨獭,面肥满貌也。” |
鸭嘴獭 |
|
豺獭 |
⒈ 豺祭和獭祭。初春,河水解冻,獭开始大肆捕杀鱼类;深秋,鸟兽长成,豺大量杀兽以备冬。古人因以附会其为捕猎前的祭祀,并且以此作为人类鱼猎季节的开始。 ⒈ 豺祭和獭祭。初春,河水解冻,獭开始大肆捕杀鱼类;深秋,鸟兽长成,豺大量杀兽以备冬。古人因以附会其为捕猎前的祭祀,并且以此作为人类鱼猎季节的开始。参见“豺祭”、“獭祭鱼”。 引 《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 《礼记·月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