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调 |
|
流谪 |
⒈ 古代把官吏调到边远地方降职使用。 ⒈ 古代把官吏调到边远地方降职使用。 引 郭沫若 《东风集·题海口东坡祠》:“东坡 流謫曾来此,朝夕常思返 蜀山。” |
百谪 |
⒈ 亦作“百适”。 ⒉ 百次谴责。古时官吏受百次谴责即被免职。 ⒈ 亦作“百适”。百次谴责。古时官吏受百次谴责即被免职。 引 《汉书·游侠传·陈遵》:“﹝ 遵 ﹞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之,侍曹輒诣寺舍白 遵 曰:‘ 陈 卿今日以某事适。’ 遵 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 颜师古 注:“适,读曰‘讁’。” 宋 陆游 《病后作》诗:“骨相坐一寒,仕宦经百謫。” |
谪窜 |
|
谪外 |
|
谪仙 |
|
七科谪 |
|
咎谪 |
⒈ 谓政有缺失,天示变异以警戒。谪,变异。 ⒈ 谓政有缺失,天示变异以警戒。讁,变异。 引 《晋书·郭璞传》:“往年岁末,太白蚀月;今在岁始,日有咎讁。” |
蚩谪 |
|
谪官 |
|
刑谪 |
|
参谪 |
⒈ 弹劾贬谪。 ⒈ 弹劾贬谪。 引 《镜花缘》第六回:“百花仙子 道:‘小仙身获重谴,今被参謫,固罪所应得。’” |
谪落 |
|
诛谪 |
|
徒谪 |
|
谪罚 |
|
指谪 |
|
过谪 |
⒈ 亦作“过适”。 ⒉ 责备;怪罪。 ⒈ 亦作“过适”。责备;怪罪。 引 《逸周书·酆保》:“呜呼!王孙其尊,天下适无,见过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一》:“此文本作‘无见过适,无好自益,以明而迹。’三句各四字,而以适、益、迹为韵。适读为謫,无见过謫者,无见责於人也。” 清 陈确 《答沉朗思书》:“仁兄至不惜以身示教,谓但见己之不修,未觉人之过謫,善甚,善甚。” |
科谪 |
⒈ 亦作“科适”。 ⒉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⒈ 亦作“科适”。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引 《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休屠 以卫 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 张守节 正义:“音讁。 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 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 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 汉 桓宽 《盐铁 |
谪迁 |
|
谪居 |
|
谪堕 |
|
谪掾 |
|
沮谪 |
⒈ 毁伤,贬谪。 ⒈ 毁伤,贬谪。 引 明 吾邱瑞 《运甓记·闻叛勤王》:“况我前遭沮謫,已开并立之仇;兹遇无将,应有勤王之责。” |
谪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