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祇户 |
|
登祇 |
⒈ 登山之神。 ⒈ 登山之神。 引 《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明公据鞍輟哭,厉三军之志,独居淹涕,激义士之心,故能使 海若 登祇,罄图效祉。” 李善 注引《管子》:“登山之神,有 俞儿 者,长尺,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登山之神见。” |
人祇 |
|
祇林 |
⒈ 即祇园。 ⒈ 即祇园。参见“祇园”。 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鹿苑岂殊,祇林何远。” 明 陈子龙 《萧山许寺作》诗:“香臺日淡微,祇林烟摇曳。” |
颂祇 |
|
方祇 |
⒈ 指大地。 ⒉ 指地神。 ⒈ 指大地。 引 《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圆精初鑠,方祇始凝。” 吕延济 注:“圆精,谓天也;方祇,谓地也。” 《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忽归清汉,言復方祇。” ⒉ 指地神。 引 《宋书·符瑞志下》:“圆神降祥,方祇荐裕,休珍杂沓,景瑞毕臻。” |
后祇 |
⒈ 地神。 ⒈ 地神。 引 三国 魏 曹叡 《櫂歌行》:“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祇。” 《周书·孝闵帝纪》:“上协苍灵之庆,下昭后祇之锡。” |
神祇 |
|
柔祇 |
|
阿僧祇 |
⒈ 梵语的译音。义译为无数。 ⒈ 梵语的译音。义译为无数。 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何以云阿僧祇,阿者 秦 言无,僧祇者, 秦 言数,凡梵书称阿僧祇,即 华 言无数也。”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大乘《入楞伽经》第五云:‘大慧,我於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
百祇 |
⒈ 众神。 ⒈ 众神。 引 南朝 齐 谢超宗 《肃咸乐》之二:“皇灵降止,百祇具司。” |
祇园 |
⒈ “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⒈ “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相传 释迦牟尼 成道后, 憍萨罗国 的 给孤独长者 用大量黄金购置 舍卫城 南 祇陀太子 园地,建筑精舍,请 释迦 说法。 祇陀太子 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玄奘 去 印度 时, 祇园 已毁。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引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祇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 唐 白居易 《题东武丘寺六韵》:“香 |
皇祇 |
⒈ 地神。也称地祇。 ⒉ 天神与地神的并称。 ⒈ 地神。也称地祇。 引 晋 傅玄 《晋天地郊明堂歌·地郊飨神歌》:“整泰折,竢皇祇。”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一:“元璋 搬进新盖的宫殿,把要作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祇。” ⒉ 天神与地神的并称。 引 《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皇祇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 李善 注:“皇,天神也;祇,地神也。” |
先神祇 |
|
祇苑 |
⒈ 即祇园。 ⒈ 即祇园。参见“祇园”。 引 南朝 梁元帝 《僧正》诗:“舒金起祇苑,开筵慕肃成。” 明 张居正 《方广寺宴坐次念庵先生韵并致仰怀》:“听法过祇苑,皈心礼大悲。” |
玄祇 |
|
祇令 |
⒈ 但使;假使。 ⒈ 但使;假使。 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祇令阳回春意早,羈鸞究竟出风尘。” |
三祇 |
⒈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⒈ “三大阿僧祇”的略语。佛教指菩萨修行成佛所经历的三个漫长阶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译,意为旷大劫,无数长时。 引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此菩萨位超十地,果满三祇;十号将圆,一生成道。” 唐 慧净 《杂言》诗:“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归依佛,弹 |
祇洹 |
⒈ 即祇园。 ⒈ 即祇园。参见“祇园”。 引 北周 庾信 《王张寺经藏碑》:“舍卫 之国,祇洹之园。”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剪灵运诗》:“因笑 唐 家公主騃,预令驰驛剪祇洹。” |
山祇 |
|
祇洹精舍 |
⒈ 见“祇园精舍”。 ⒈ 见“祇园精舍”。 ⒈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为祇树给孤独园的省称。相传是憍萨罗国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向波斯匿王太子祇陀购买他在舍卫城南的花园,建筑精舍,供作释迦牟尼佛居住说法的场所。而祇陀太子亦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尊。因以二人名字命此精舍。 引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 |
地祇坛 |
⒈ 地坛。 ⒈ 地坛。 引 《清会典事例·礼部》:“吉礼之目……曰祈祭地祇坛。” |
僧祇支 |
|
皇地祇 |
⒈ 对地神的尊称。 ⒈ 对地神的尊称。 引 《旧唐书·礼仪志一》:“今请备设皇地祇并从祀等座,则礼得稽古,义合缘情。”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郊配》:“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用 太祖 配,如 永泰 之礼。”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国初以来,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 |
阴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