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的组词

圭字的常见组词有:瑱圭、琬圭、珍圭、执圭、镇圭、周圭、琰圭、组圭、重圭叠组、衣圭、筚门圭窦、璧圭、荜门圭窦、鬯圭、彝鼎圭璋、三复白圭、玉圭金臬、身圭、析圭、析圭分组、析圭儋爵、锡衮封圭、锡圭、夏圭、玄圭、信圭、四圭、日圭、如圭如璋、桐圭、土圭、零圭断璧、青圭、吉圭、简圭、角圭、介圭、命圭、罼圭、丽圭襂、法属圭亚那、分圭、封圭、复圭、桓圭、断圭碎璧、祼圭、残圭断璧、大圭、躬圭、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圭字相关信息

  • 拼音guī
  • 部首
  • 总笔画6画
  • 统一码572D
  • 五笔FFF
  • 仓颉GG
  • 郑码BBVV
  • 四角40104

圭guīㄍㄨㄟˉ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

含圭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白圭夫子 ⒈ 鲚的别名。 ⒈ 鲚的别名。 引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鮆》:“《水族加恩簿》:‘惟尔白圭夫子,貌则清臞,材极俊美,宜授骨鯁卿。’按,谓鱭也。”
圭门 ⒈ 圆拱门。 ⒈ 圆拱门。 引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沉琼枝 ﹞便跟着丫头走到厅背后左边,一个小圭门里进去,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 ⒈ 圆拱门,形状像圭璧一样上尖下方的门。 引 《儒林外史·第四〇回》:「便跟著丫头走到厅背后左边一个小圭门里进去。」
传圭袭组 ⒈ 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⒈ 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引 明 宋濂 《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传圭袭组为难,能世其德业为难。”
圭璋 ⒈ 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比喻高尚的品德。语本《诗·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⒈ 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 引 《礼记·礼器》:“圭璋特。” 孔颖达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贵也;‘特’谓不用他物媲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 《淮南子·缪称训》:“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 清 袁枚 《新齐谐·滑伯》:“滑伯 之神,时时出现。圭璋衮冕而出者,官
圭裳 ⒈ 官员。 ⒉ 借指官爵。 ⒈ 官员。 引 明 张时彻 《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百尔圭裳,胥庆厥逢。” ⒉ 借指官爵。 引 《明史·刘基传》:“禠圭裳於末裔,委带礪於空言。” 《明史·顾吴薛郭等传赞》:“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礪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桓圭 ⒈ 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 ⒈ 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参见“六瑞”。 引 《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 郑玄 注:“桓圭,盖亦以桓为瑑饰,圭长九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在 扬州 汪鲁佩 家,见桓圭,长七寸,葵首垂繰,
璧圭
周圭
安圭拉岛 词语解释 安圭拉岛(安圭拉島) [ ān guī lā dǎo ] ⒈ 英国在北美洲的属地。在西印度群岛东北部。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7000多(1989年)。首府瓦利。经济以渔业、家畜饲养和晒盐业为主。
圭表 ⒈ 中国古代的日规(日晷仪),它由细长的刻度盘(圭)和1或2个标杆(表)构成,用于测量一年和24节气时间的长短。 英 gnomon; ancient chinese sundial; ⒈ 测量日影的仪器。圭是平卧的尺,表是直立的标竿。表放在圭的南、北端,与圭垂直。 引 《宋史·律历志九》:“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圭表。”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乃稽其赢缩,斯圭表修而算数永。” ⒉ 比喻典范,表率。 引 唐 裴廷裕 《授孙
圭田 ⒈ 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 ⒈ 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 引 《礼记·王制》:“夫圭田无征。” 《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赵岐 注:“古者卿以下至於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也。圭,洁也。” 唐 刘禹锡 《汴州刺史厅壁记》:“我食止圭田,吾用止公入,凡它给过制伤廉浼洁者,悉罢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圭田,养廉也。凡在职,皆当以廉责之。”
断圭碎璧 ⒈ 亦作“断珪缺璧”。 ⒉ 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⒈ 亦作“断珪缺璧”。喻指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引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仪礼》:“虽寂寥片言,断圭碎璧,犹可寳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二础云麾碑》:“余近得拓本,字虽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断珪缺璧,弥见珍奇。”
圭窬 ⒈ 犹圭窦。墙上的小门。借指穷人家的门户。 ⒈ 犹圭窦。墙上的小门。借指穷人家的门户。 引 《礼记·儒行》:“环堵之室,篳门圭窬,蓬户瓮牖。” 郑玄 注:“圭窬,门旁窬也,穿墙为之,如圭矣。”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空牀连流,圭窬淹滞,网丝蔽户,青苔绕梁。” 清 张芳 《黛史》:“夫圭窬之息,非有却扇之姿也;缝裳女嬪,非有出镜之艳也。” ⒈ 墙上如圭形的小门。借指贫苦穷困的人家。 引 《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
简圭 ⒈ 大圭。 ⒈ 大圭。 引 《淮南子·说山训》:“周 之简圭,生於垢石。” 高诱 注:“简圭,大圭。美玉出於石中,故曰生垢石。”
圭头 ⒈ 谓额前往下生的头发。 ⒈ 谓额前往下生的头发。 引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頟上有壮髮” 唐 颜师古 注:“壮髮,当頟前侵下而生,今俗呼为圭头者是也。”
析圭分组
分圭 ⒈ 亦作“分珪”。 ⒉ 帝王以圭分授于受封者。后泛指帝王封赐官爵。 ⒈ 亦作“分珪”。帝王以圭分授于受封者。后泛指帝王封赐官爵。 引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尉三让扬州表》:“古之驭教,当有道焉,量能而受赏,撰智而锡位,深乃裂组,远故分珪。” 《北史·房彦谦传》:“伏惟皇帝望云就日,仁孝夙彰,锡社分珪。” 唐 刘禹锡 《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旌节下朝臺,分圭从北回。”
鬯圭
圭角不露 词语解释 ⒈ 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
奉为圭臬 ⒈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做准则。参看“圭臬”。 ⒈ 遵奉为准则或法度。 引 鲁迅 《坟·人之历史》:“适应之説,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⒈ 把某些事物、言论信奉为依据的准则。 例 如:「我们把三民主义奉为圭臬。」
介圭 ⒈ 亦作“介珪”。 ⒉ 大圭。圭,上尖下方的一种玉。 ⒈ 亦作“介珪”。大圭。圭,上尖下方的一种玉。 引 《书·顾命》:“太保承介圭。” 孔 传:“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 《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郑玄 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 《后汉书·张衡传》:“服袞而朝,介圭作瑞。” 唐 皎然 《赠李中丞洪》诗:“地裂大将封,家传介珪瑞。” 宋 王安石 《贺庆州杜待制启》:“韩侯 献功,即介圭而入覲。”
圭勺 ⒈ 圭、勺都是古代很小的容量单位、因用以比喻微小。 ⒈ 圭、勺都是古代很小的容量单位、因用以比喻微小。 引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行年过半世,功业欠圭勺。”
三复白圭
彝鼎圭璋
圭尺 ⒈ 测日影长短的尺。 ⒈ 测日影长短的尺。 引 《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加以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氂,心穷筹筴,考课推移,又曲备其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