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的组词

钧字的常见组词有:冥钧、执钧、一发千钧、冶钧、叶绍钧、一字千钧、员钧、运钧、束矢钧金、韶钧、枢钧、细钧、天钧、陶钧、千钧重负、千钧一发、千钧棒、权钧力齐、钧録、钧令、钧礼、钧乐、钧览、钧修、钧谐、钧校、钧弦、钧席、钧听、钧帖、钧天奏、钧天曲、钧天梦、钧天乐、钧天广乐、钧天调、钧天、钧陶、钧台、钧驷、钧枢、钧石、钧适、钧容直、钧声、钧容班、钧容、钧权、钧曲、钧球、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钧字相关信息

  • 拼音jūn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94A7
  • 五笔QQUG
  • 仓颉OPPIM
  • 郑码PRTD
  • 四角87720

钧jūnㄐㄩㄣˉ 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千~一发(一根头发挂着三万斤重的

含钧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钧材 ⒈ 谓同样的资质。 ⒈ 谓同样的资质。 引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
钧天奏 ⒈ 指钧天广乐。 ⒈ 指钧天广乐。 引 宋 范成大 《白玉楼步虚词》之五:“钧天奏,流韵满空明。” 明 汪廷讷 《驻马听·访陈荩卿于孙楚酒楼有赠》曲:“名湖如待酒人游,新声不减钧天奏。” 明 陈子龙 《嘉靖五子诗·徐子与》:“自聆钧天奏,旷然起遐瞩。”
雷霆万钧 ⒈ 汉·贾山《至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比喻无可抗拒的强大威力。 英 as powerful as a thunderbolt; ⒈ 后用“雷霆万钧”比喻威猛之势,势不可挡。 引 《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宋 杨万里 《范公亭记》:“当公伏閤以死争天下大事,雷霆万钧,不栗不折,视大吏能回天却月者蔑如也。” 刘白羽 《长江三日·十一月十八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
权钧力齐
执钧
钧轴 ⒈ 钧以制陶,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⒉ 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⒈ 钧以制陶,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引 唐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诗:“知公不久归钧轴,应许闲官寄病身。”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往者 阿合马,以梟獍之资,处钧轴之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于文襄之敏》:“当时 傅文忠、刘文正 诸公相继谢事,秉钧轴者唯公一人。” ⒉ 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引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一百韵
钧平 ⒈ 均等,相等。 ⒈ 均等,相等。 引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下》:“若二好钧平,无分轻重,则一俯一仰,乍进乍退。”
钧金束矢 ⒈ 铜三十斤,箭一束。古代狱讼双方致官之物。金者取其坚,矢者取其直。及断,胜者官司还其金、矢、败者则没入。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孙诒让正义:“故《易·噬嗑》为狱讼之象,其九四爻辞云'得金矢',又六五云'得黄金',即谓讼得直而归其钧金束矢也。” ⒈ 铜三十斤,箭一束。古代狱讼双方致官之物。金者取其坚,矢者取其直。及断,胜者
钧修 ⒈ 全面安排。 ⒈ 全面安排。一本作“均修”。 引 《管子·立政》:“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
天钧
钧慈 ⒈ 对帝王或长官的敬称。谓其仁厚慈爱。 ⒈ 对帝王或长官的敬称。谓其仁厚慈爱。 引 宋 岳飞 《申刘光世乞兵马粮食状》:“欲望钧慈,捐一二千之众,假十餘□之粮,令 飞 得激厉士卒,径赴贼垒。” 宋 陆游 《上二府乞勿受庆云图札子》:“欲望钧慈以太上皇帝却芝草故事,委曲奏陈。”
发引千钧 ⒈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⒈ 比喻事况极危险或不可能。 引 《列子·仲尼》:「发引千钧,势至等也。」
运钧
钧天曲 ⒈ 指钧天广乐。 ⒈ 指钧天广乐。 引 唐 鲍溶 《湘妃列女操》诗:“云和经奏钧天曲,乍听寳琴遥嗣续。” 亦省作“钧曲”。 《海录碎事·帝王》引 王禹玉 《御宴》诗:“夜又更传仙鹤语,为延钧曲与民娱。”
钧天调 ⒈ 指钧天广乐。 ⒈ 指钧天广乐。 引 明 高濂 《玉簪记·奏策》:“簪笏盈朝,听静里乐奏钧天调。”
钧德 ⒈ 谓功德相同。 ⒈ 谓功德相同。 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故异孔而同归,殊施而钧德。”
钧帖 ⒈ 古代对有身份的人的柬帖的敬称。 ⒈ 古代对有身份的人的柬帖的敬称。 引 《水浒传》第三十回:“闻知 武都头 是个好男子,特地差我们将马来取他,相公有钧帖在此。” 《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库吏奉了钧帖,将六十万钱资妆,都搬来旧衙门内。” ⒈ 公文。 引 《水浒传·第一七回》:「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小人也难回太师府里去。性命亦不知如何。相公不信,请看太师府里行来的钧帖。」
秉钧衡 ⒈ 谓执掌政权。 ⒈ 谓执掌政权。 引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与同列子弟为丞相》:“如 頲 与其父友同秉钧衡者,自古未闻。”
钧容班 ⒈ 即钧容直。 ⒈ 即钧容直。参见“钧容直”。 引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又别有钧容班。今四孟随在驾后,乘马动乐者,是其故事也。” 《宋史·乐志十七》:“绍兴 三十年,復詔钧容班可蠲省,令殿司比拟一等班直收顿,内老弱癃疾者放停。”
钧録 ⒈ 犹重用。 ⒈ 犹重用。 引 宋 范仲淹 《贺胡侍郎致政状》:“某久荷钧録,卑情无任荣观。”
钧弦 ⒈ 亦作“钩弦”。 ⒉ 调弦。 ⒈ 亦作“钩絃”。调弦。 引 《列子·汤问》:“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 张湛 注:“安指调弦,三年不能成曲。” 一本作“鉤弦”。 明 何景明 《说琴》:“虽使 伶伦 钧絃而柱指, 伯牙 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钧权 ⒈ 犹大权。 ⒈ 犹大权。 引 宋 方岳 《满庭芳·寿通判》词:“龙光近,行看凤詔,促入秉钧权。”
一字千钧
钧谕 ⒈ 对帝王或尊长的指示、命令的敬称。 ⒈ 对帝王或尊长的指示、命令的敬称。 引 《镜花缘》第三三回:“拜烦姐姐先去替我转奏,看国主钧諭如何,再作道理。” 泣红 《胭脂血弹词·誓师》:“尔等众军,禁止喧哗,听元帅钧諭。”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现在奉了王爷钧谕,说是 浙江 一带虽然得胜, 安庆、丹阳、江西 各处沦陷以后,还没有克复。” ⒈ 书信、公文中对尊长所言的敬称。 例 如:「遵奉 钧谕」。
钧裁 ⒈ 对上级裁决的敬称。 ⒈ 对上级裁决的敬称。 引 清 赵翼 《漳川木绵庵怀古》诗:“五日都堂班絶席,百僚文案禀钧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