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效 |
|
渊儒 |
|
儒职 |
|
里儒 |
⒈ 旧指乡里间的知识分子。 ⒈ 旧指乡里间的知识分子。 引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唐 人无不善书,远至边裔,书史里儒,莫不书字有法。”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辛文悦,后周 通经史里儒。 太祖 幼尝从其学。” |
穴见小儒 |
|
儒乡 |
|
罗儒 |
⒈ 古代传说中的善歌者。 ⒈ 古代传说中的善歌者。 引 《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罗儒 吟, 吴公 连。” 章樵 注:“罗儒、吴公,皆善謳吟者,后人多倣其音。” |
儒生 |
⒈ 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例 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 Confucian scholar; ⒈ 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引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 之降 汉,从儒生弟子百餘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列子·周穆王》:“鲁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郁达夫 《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 |
科目儒 |
⒈ 指追求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⒈ 指追求科举功名的读书人。 引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
愍儒乡 |
|
鲁儒 |
⒈ 鲁国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⒈ 鲁国 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引 唐 皇甫冉 《送孔党赴举》诗:“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鲁 儒名。” 清 顾炎武 《答徐公肃书》:“不忘百姓,敢自托於 鲁 儒;维此哲人,庶兴哀於 周 雅。” |
拘儒 |
⒈ 固执守旧、目光短浅的儒生。 ⒉ 褊狭。 ⒈ 固执守旧、目光短浅的儒生。 引 汉 桓宽 《盐铁论·毁学》:“而拘儒布褐不完,糟糠不饱,非甘菽藿而卑广厦,亦不能得已。” 唐 柳宗元 《六逆论》:“明者慨然将定其是非,则拘儒瞽生相与羣而咻之,以为狂为怪。” 明 田艺蘅 《春雨逸响》:“拘儒不可与谈玄,腐儒不可与论道。” 清 恽敬 《舟经丹霞山记》:“夫圣人之心华邃鸿远,包孕天地,岂若拘儒之规规者哉!” ⒉ 褊狭。 引 《后汉书·左 |
儒哲 |
|
吻儒 |
|
儒士成林 |
|
英儒 |
|
宿儒 |
⒈ 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例 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鲁迅《朝花夕拾》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常为先进,名誉出方进下。——《汉书·翟方进传》 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旧唐书·郑覃传》 英 an experienced scholar; ⒈ 修养有素的儒士。 引 《汉书·翟方进传》:“是时宿儒有 清河 胡常,与 方进 同经。”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故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弔。” 鲁迅 《朝花夕 |
当世儒宗 |
词语解释 ⒈ 儒:儒学;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即大师。指当世的儒学大师。 |
洪儒 |
⒈ 大儒。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⒈ 大儒。学门渊博的读书人。 引 《南史·臧焘传》:“于时 虞喜、范宣 并以洪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於百世。”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全火及第》:“进士 张詡,临淮郡 洪儒也。” |
偷儒 |
|
猥儒 |
|
拘儒之论 |
词语解释 ⒈ 拘儒:迂腐的书生。指平庸无聊的言论或见解。 |
鸿儒 |
⒈ 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 例 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唐·刘禹锡《陋室铭》 英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⒈ 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引 汉 王充 《论衡·本性》:“自 孟子 以下至 刘子政,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唐 刘禹锡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史·吴山等传赞》:“吴山 等雍容馆阁,敭歷臺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 夏衍 《力与巧》:“看来,鸿儒们不容易懂的道理,被人认为低人一 |
儒巾 |
⒈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⒈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 明 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引 宋 林景熙 《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鬟,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 丁玲 《母亲》一:“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⒈ 古代儒生所戴的帽子。后多为未及第者所戴 |
儒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