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的组词

闽字的常见组词有:濂洛关闽、浙闽丘陵、七闽、闽僥、闽荒、闽海、闽关、闽川、闽中十子、闽中、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闽越、闽粤、闽学、闽蚋、闽派、闽南话、闽虻、闽洛、闽岭、闽剧、闽隶、闽峤、闽北话、洛闽、八闽、闽江、闽、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闽字相关信息

  • 拼音mǐn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95FD
  • 五笔UJI
  • 仓颉LSLMI
  • 郑码TLI
  • 四角37136

闽mǐnㄇㄧㄣˇ 中国福建省的别称。

含闽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闽学 ⒈ 宋代理学以朱熹为首的学派。朱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故称。 ⒈ 宋 代理学以 朱熹 为首的学派。 朱 曾侨寓并讲学于 福建路 的 建阳 故称。 引 清 赵翼 《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数典 郑 注参,析理 闽 学守。” ⒈ 宋儒朱熹的学术思想。朱熹于治学上继承洛学程颐的观点,主张追求道理的本源。理学上融合了周敦颐、张载、二程与其他各派说法,扩大范围,理学至此达到极盛。因朱熹讲学,均在闽江上游,故其学派称为「闽学」。
浙闽丘陵
八闽 ⒈ 福建省的别称。 ⒈ 福建省 的别称。 福建 古为 闽 地。 宋 时始分为八个府、州、军, 元 代分为 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 八路, 明 代改八路为八府, 清 仍之,因有 八闽 之称。 引 明 何景明 《题黄车驾画竹》诗:“八闽 高士 黄司马,平生好文兼爱画。” 清 黄遵宪 《送女弟》诗:“过江入 八闽,展转来海滨。” 袁鹰 《闽海情怀》:“有生以来,还没有机会到过 福建,却对 八闽 景物怀有很深的感情。”
闽派 词语解释 闽派 [ mǐn pài ] ⒈ 篆刻流派之一。传为清莆田宋珏开创。学秦汉鉩印而受文彭、何震影响,风格清丽。宋珏擅八分书,曾以八分入印。后继者有吴晋等。也叫“莆田派”。 引证解释 ⒈ 篆刻流派之一。传为 清 莆田 宋珏 开创。学 秦 汉 鉩印而受 文彭、何震 影响,风格清丽。 宋珏 擅八分书,曾以八分入印。后继者有 吴晋 等。也叫“莆田派”。
闽僥 词语解释 ⒈ 指福建。该省位于海疆,故称。
闽粤 ⒈ 同“闽越”。 ⒉ 福建、广东两省。 ⒈ 同“闽越”。 引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闽粤》:“吴王 子 驹 亡走 闽粤,怨 东甌 杀其父,常劝 闽 粤 击 东甌。” ⒉ 福建、广东 两省。 引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亡 秦 者谁三户 楚,何况 闽 粤 百万户。”
闽洛 词语解释 闽洛 [ mǐn luò ] ⒈ 宋代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首两学派的并称。二程(程颢、程颐),洛阳人,朱熹曾侨寓福建之建阳,故称。 引证解释 ⒈ 宋 代理学以二 程 和 朱熹 为首两学派的并称。二 程 ( 程颢、程颐 ), 洛阳 人, 朱熹 曾侨寓 福建 之 建阳,故称。
闽峤 ⒈ 福建境内的山地。 ⒈ 福建 境内的山地。 引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龙友(杨文驄 )父子殉难 闽 嶠。”
闽江 词语解释 ⒈ 福建省最大河流。由源于仙霞岭的建溪和源于武夷山的富屯溪、沙溪在南平附近汇合而成。流至福州以东注入东海。长577千米。流量充沛,含沙量较小。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干流上已建成水口水电站。为福建主要内河航道。
闽剧 ⒈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⒈ 福建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福州 方言地区,也称“福州戏”。1914年前后,由在 福州 一带演唱的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唠唠班等声腔源流各不相同的戏曲班社融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徽剧和
闽蚋 ⒈ 泛指蚊虫。闽,通“蟁”。 ⒈ 泛指蚊虫。闽,通“蟁”。 引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羣鸟养羞” 汉 郑玄 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説者曰:‘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闽蚋也。’” 陆德明 释文:“闽,音文,依字作蟁,又作蚊。”
七闽
洛闽 ⒈ 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侨居、讲学于福建,因有此称。 ⒈ 洛 学和 闽 学的合称,即 程 朱 理学。 北宋 程颢、程颐 为 洛阳 人, 南宋 朱熹 曾侨居、讲学于 福建,因有此称。参见“洛学”、“闽学”。 引 清 黄宗羲 《复秦灯岩书》:“又言 新安 姚江 为两大宗,学者不宗 洛 闽,即宗 姚江,不可别自为宗。此亦先生门面之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先师 陈白崖 先生言:‘业
闽越 ⒈ 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后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⒉ 闽越、南越的并称。 ⒈ 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 秦 汉 时分布在今 福建 北部、 浙江 南部的部分地区。 秦 以其地为 闽中郡。其首领 无诸 相传是 越王 勾践 的后裔, 汉 初受封为 闽越王。治 东冶 (今 福州
闽岭 ⒈ 福建北部的山岭。 ⒈ 福建 北部的山岭。 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闽 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闽虻 ⒈ 泛指蚊虫。闽,通“蟁”。 ⒈ 泛指蚊虫。闽,通“蟁”。 引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使贤者处深野之中,闽虻能不入其舍乎?”
闽海 ⒈ 指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带。 ⒈ 指 福建 和 浙江 南部沿海地带。 引 明 徐渭 《君从》诗:“君从 闽 海下 南昌,正值中官降玉皇。”
闽川 ⒈ 指闽地的河川。 ⒈ 指 闽 地的河川。 引 前蜀 韦庄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诗:“远自 稽 山游 楚 泽,又从 庐 岳去 闽 川。” 南唐 陈陶 《上建溪》诗:“云树杳冥通上界,峯峦迴合下 闽 川。”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 ⒈ 又称“闽浙赣苏区”。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弋横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中共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第十军。1931年11月,成立了由方志敏任主席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底,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皖四省。1934年11月,红十军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担任抗日
濂洛关闽
闽关 ⒈ 指福建与内地相通的关隘。 ⒈ 指 福建 与内地相通的关隘。 引 清 傅鼎铨 《忆谢迭山》诗:“血战 安仁 败不还,洁身卖卜入 闽 关。”
闽中 ⒈ 古郡名。秦置。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后以“闽中”指福建一带。 ⒈ 古郡名。 秦 置。治所在 冶县 (今 福州 市)。辖境相当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宁海 及其以南的 灵江、瓯江、飞云江 流域。 秦 末废。后以“闽中”指 福建 一带。 引 南朝 宋 谢灵运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闽中 安可处,日夜念归旋。” 《南史·到溉传》:“余衣本百结, 闽中 徒入蚕。假令金
闽隶 ⒈ 周代掌管驯养鸟的小官。 ⒈ 周 代掌管驯养鸟的小官。 引 《周礼·秋官·闽隶》:“闽隶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
闽北话 ⒈ 2% 英 Northern Fujian Dialect; ⒈ 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 福建省 北部和 台湾省 的部分地区。 ⒈ 分布于大陆地区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的部分地区的方言。语音特点是没有f ⒉ ,且s ⒊ 、sh ⒋ 不分。古知彻澄读如端透定,如「茶」福州话读da[ta]。辅音韵尾较少,只有-ng[-ŋ]和-g[-k],声调一般有七个。语汇和语法与国语亦有差异。
闽中十子 词语解释 闽中十子 [ mǐn zhōng shí zǐ ] ⒈ 明初福建诗人林鸿、王恭、王偁、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的合称。十子诗宗法盛唐。明袁表马荧编有《闽中十子诗》。 引证解释 ⒈ 明 初 福建 诗人 林鸿、王恭、王偁、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 的合称。十子诗宗法盛 唐。明 袁表 马荧 编有《闽中十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