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号 |
⒈ 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⒈ 指帝王的旨令,恩旨。参见“涣汗大号”。 引 宋 苏轼 《赐新除太中大夫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诏》:“以卿德望兼重,才术有餘,故授之不疑,涣号已行,僉言惟允。”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虽烽燧之甫停,柰疮痍之未復。肆颁涣号,用慰群情。”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无如天时人事,势难挽回。朝廷涣号屡颁,让步不为不至,人民卒未见谅,独立及于 回蒙。” |
紫涣 |
|
涣汗大号 |
⒈ 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谓帝王发布号令。 ⒈ 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 引 《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⒉ 谓帝王发布号令。 引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
叛涣 |
|
畔涣 |
|
涣尔冰开 |
⒈ 犹言涣然冰释。 ⒈ 犹言涣然冰释。参见“涣然冰释”。 引 南朝 梁 何炯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钻仰渊秘,涣尔冰开。” |
涣泮 |
⒈ 消释,融化。 ⒈ 消释,融化。 引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寒沍噤人,飞走皆絶,惟夏秋之际可行;然遇夏雪涣泮,势如倾岳,纵水横潦。” |
宸涣 |
|
漪涣 |
|
涣如冰释 |
⒈ 犹言涣然冰释。 ⒈ 犹言涣然冰释。参见“涣然冰释”。 引 《云笈七籤》卷七五:“久即下部血出,并鲜血片,便无痛苦,涣如冰释。” |
涣离 |
⒈ 离散。 ⒈ 离散。 引 清 梅曾亮 《黄个园传》:“吏滋不公受賕,任情入货者引身,惜财者倍偿,於是羣情涣离,营巧谋退。”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如教化之陵夷,人权之放失,公德之堕落,团体之涣离,通质学者或熟视而无所睹,且有深入盘涡而不自觉者。” |
涣靡 |
⒈ 散漫。 ⒈ 散漫。 引 清 谭献 《<古诗录>序》:“东京 则 张 蔡 振其奇, 建安 则 曹 徐 扬其采;同时之人,未尝无支离涣靡之作。” |
涣释 |
⒈ 犹冰释。 ⒈ 犹冰释。 引 《隐居通议·骈俪二》引 宋 欧圣弼 《进<周礼六官辨>表》:“臣退揆蒙愚,未能涣释。” 明 范濓 《云间据目抄》卷一:“定盟且誓,永焉不諼,沉恨幽疑,泮然涣释。” 章炳麟 《文学说例》:“虽似涣释,方更穷詰,抑亦贤智之过歟?” |
泮涣 |
|
涣诏 |
⒈ 谓帝王的恩诏。 ⒈ 谓帝王的恩诏。 引 宋 李纲 《起居道君太上皇帝表》:“恭惟 道君皇帝 睿智如神,高明合道,下涣詔以恤民隐,德已洽於民心。” |
涣若冰释 |
⒈ 犹言涣然冰释。 ⒈ 犹言涣然冰释。参见“涣然冰释”。 引 《续资治通鉴·元顺帝元统元年》:“澄(吴澄 )答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 |
精神涣散 |
词语解释 ⒈ 精神:神志,心神;涣散:分散,散漫。形容精神分散不集中。 |
判涣 |
|
涣然冰释 |
⒈ 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语出《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⒈ 像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 引 语出《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明 宋濂 《<笔记>序》:“难决之疑,久蔽之惑,皆涣然而冰释。”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不过只要将这‘难’字,不作国民‘受 |
消涣 |
|
懈涣 |
|
涣命 |
⒈ 谓帝王的诏命。 ⒈ 谓帝王的诏命。参见“涣汗大号”。 引 《明史·王如坚传》:“苟谓涣命新颁,难於遽改,则数年已定之明旨,尚可移易,今纶言初发,何不可中止也?” |
涣解 |
词语解释 涣解 [ huàn jiě ] ⒈ 犹冰释。 引证解释 ⒈ 犹冰释。 |
收回成涣 |
|
涣渥 |
⒈ 谓帝王的恩泽。 ⒈ 谓帝王的恩泽。 引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表》:“伏蒙圣恩,特授臣前件官充职者,涣渥自天,震惶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