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的组词

恒字的常见组词有:巫恒、贞恒、印度河恒河平原、宇称守恒、有恒、三角恒等式、逾恒、升恒、守恒与不守恒、守恒、醒世恒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升月恒、奇恒、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蛮纥恒、酣歌恒舞、恒产、恒操、恒裁、恒弊、恒河一沙、恒河沙数、恒河三角洲、恒河沙、恒河、恒规、恒固、恒格、恒诰、恒干、恒风、恒沸蒸馏、恒分、恒泛、恒娥、恒度、恒典、恒等式、恒德、恒代遗风、恒辞、恒春、恒齿、恒常、恒长、恒式、恒士、恒矢、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恒字相关信息

  • 拼音héng
  • 部首
  • 总笔画9画
  • 统一码6052
  • 五笔NGJG
  • 仓颉PMAM
  • 郑码UBK
  • 四角91016

恒hngㄏㄥˊ 持久:~心。~久。~定。~齿。永~。~星。~温。 经常的,普

含恒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恒论 ⒈ 通常的说法。 ⒈ 通常的说法。 引 明 徐祯卿 《谈艺录》:“传曰:‘疾行无善迹。’乃艺家之恆论也。”
机械能守恒定律 词语解释 ⒈ 机械运动的重要定律之一。在只有重力和弹性力做功的物体系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换,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如自某一高度下落的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耗散力)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增大,势能减小,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三角恒等式
八恒河沙 词语解释 ⒈ 佛家语,聚集八条恒河的沙。形容极多,无法计算。
恒言 ⒈ 常言,俗语。 ⒈ 常言,俗语。 引 《孟子·离娄上》:“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国家。” 明 刘基 《官箴上》:“人有恆言:视民如儿,无反厥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恆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 五娘 之口。” ⒈ 经常说的话。 引 《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恒量 ⒈ 具有固定的或接近固定的价值的抽象数目或物理的尺寸数。 英 constant; ⒈ 固定的数量或质量。
恒河三角洲 词语解释 ⒈ 在亚洲南部孟加拉湾的北岸。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形成的冲积平原,也称“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面积5.69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三角洲上的河道,因泥沙淤积,河床日高,常泛滥成灾。
电荷守恒定律 词语解释 电荷守恒定律(電荷守恆定律) [ diàn hè shǒu héng dìng lǜ ] ⒈ 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摩擦起电),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如静电感应)。在任何物理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是恒定不变的。
恒民 ⒈ 常人,一般的人。 ⒈ 常人,一般的人。 引 《庄子·盗跖》:“夫可规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谓耳。”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九畴之格言,不吐庸猥之口;金版之高算,不出恆民之怀。” 章炳麟 《赠大将军邹君墓表》:“自念语过浅露,就 炳麟 求修饰。 炳麟 曰:‘感恆民当如是。’序而刻之。”
恒资 ⒈ 犹天资。 ⒈ 犹天资。 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岂非自然之恆资,才气之大略哉!”
恒辉 ⒈ 长明灯的别称。 ⒈ 长明灯的别称。《太平御览》卷八七〇引作“恆明”。 引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王设长生之灯以自照,一名恆辉。”
恒岳 ⒈ 亦作“恒岳”。 ⒉ 即恒山。为五岳之一,故称。 ⒈ 亦作“恆岳”。即 恒山。为五岳之一,故称。参见“恆山”。见“恆岳”。 引 《魏书·太宗纪》:“﹝ 泰常 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 恆岳。” 元 刘因 《恒山楼》诗:“万岭尊 恆岳,遗臺枕后潭。”
蛮纥恒
恒情 ⒈ 常情。 ⒈ 常情。 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况復道絶恆情,理隔常照。” 明 张居正 《寿陈松谷相公》:“其为庆幸,万倍恆情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此无他,顾眼前,忽长远,恆情也。”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恆情,於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閲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 ⒈ 常情。 引 《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起程》:「互相争嚷,亦世俗恒情耳。」
恒规 ⒈ 常规。 ⒈ 常规。 引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夫筮仕观光,惟人所急,循名责实,有国恆规。” 明 刘基 《官箴上》:“国有恆规,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无取我便,寘人于危。”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七十致仕》:“今则距悬车之期只有二年,而尚有议余不应遽退者,殆亦未就古人行藏之大义及仕止之恆规,而一按之也。”
恒士 ⒈ 平庸的人。 ⒈ 平庸的人。 引 《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恆士也。” ⒈ 常人,平庸的人。 引 《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恒度 ⒈ 一定的法度。 ⒈ 一定的法度。 引 南朝 宋 谢庄 《歌黄帝》:“分至乘结晷,启闭集恆度。” 唐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恆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何文鼎》:“时 寿寧侯 张鹤龄、建昌侯 延龄,以椒房被恩,出入禁中无恆度, 文鼎 心恶之。”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於轨范之中……緌缨绅佩有恆度。”
不恒 ⒈ 不固定。不平常。 ⒈ 不固定。 引 《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⒉ 不平常。 引 《南史·宋纪上》:“玄 见帝,谓司徒 王謐 曰:‘昨见 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恒性 ⒈ 坚定、持久的劲头。 例 他这个人干事很有恒性。 英 constance; ⒈ 亦作“恒性”。 ⒉ 常性;固有的本性。 引 《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绥厥猷惟后。” 孔 传:“顺人常有之性。”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忧合欢离,品物恆性,故鱼以泉涸而呴沫,鸟因将死而鸣哀。” 明 何景明 《咏怀》:“金石有恆性,销鑠詎能迁。” ⒊ 犹恒心。参见“恆心”。 引 鲁迅 《书信集·致陈烟桥》:“但我以为须有恒性而极负责
浚恒 ⒈ 谓求之太过,超出恒常。语出《易·恒》:“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孔颖达疏:“浚,深也。最处卦底,故曰深也。深恒者,以深为恒是也。” ⒈ 谓求之太过,超出恒常。 引 语出《易·恒》:“初六,浚恆贞凶,无攸利。” 孔颖达 疏:“浚,深也。最处卦底,故曰深也。深恆者,以深为恆是也。” 明 唐顺之 《与杨蕉山书》:“且夫直前太鋭,近於用壮;取必太过,近於浚恆。在《易》固有戒矣。”
恒娥 ⒈ 亦作“恒娥”。 ⒉ 月神名。后羿之妻。相传曾盗食不死之药而奔月,遂为月神。又称嫦娥、常娥。 ⒈ 亦作“恒娥”。月神名。 后羿 之妻。相传曾盗食不死之药而奔月,遂为月神。又称 嫦娥、常娥。参见“嫦娥”。 引 《淮南子·览冥训》:“譬若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恆娥 窃以奔月。” 五代 和凝 《柳枝》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 恆娥。” 亦指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恒娥 还宫室,太阳有室家。”
有恒
恒训 ⒈ 一定的典式;常训。 ⒈ 一定的典式;常训。 引 《晋书·夏侯湛传》:“政有常道,法有恆训。” 南朝 宋 谢庄 《奏改定刑狱》:“亦列圣之恆训,用能化致升平。” 明 刘基 《大勇斋记》:“使 曾子 而有此言,必亦有为,而非教 子襄 之恆训也。”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恒牙 词语解释 恒牙 [ héng yá ] ⒈ 见“恒齿”。 引证解释 ⒈ 见“恆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