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绢斜封 |
⒈ 古人书信有用白绢在函外横着缄封的。因借指书信。 ⒈ 古人书信有用白绢在函外横着缄封的。因借指书信。 引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 周公。口云諫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书翰》:“人惠书云:辱白绢斜封之赐。” |
季绢 |
⒈ 下等绢。《管子·乘马》:“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镒。”尹知章注:“三等其下者曰季。”一说,绢之轻细疏薄者。参阅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⒈ 下等绢。一说,绢之轻细疏薄者。参阅 郭沫若 等《管子集校》。 引 《管子·乘马》:“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鎰。” 尹知章 注:“三等,其下者曰季。” |
孝绢 |
|
绢光 |
⒈ 平整光滑。 ⒈ 平整光滑。 引 《老残游记》第十回:“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又都是磨得绢光。” |
婴绢 |
|
蛟女绢 |
|
税绢 |
|
手绢 |
|
绢扇 |
⒈ 绢面的扇子。 ⒈ 绢面的扇子。 引 《晋书·安帝纪》:“﹝ 义熙 元年﹞五月癸未,禁绢扇及摴蒲。” 《宋史·魏王廷美传》:“阎怀忠 尝为 廷美 诣 淮海王 钱俶 求犀玉带、金酒器, 怀忠 受 俶 私遗白金百两、金器、绢扇等。”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是胖身子,八月里还挥着小绢扇。” |
软绢 |
⒈ 一种质地柔薄而坚韧的丝织品。 ⒈ 一种质地柔薄而坚韧的丝织品。 引 《元史·兵志四》:“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捲缚,夹版束繫,齎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 |
画绢 |
⒈ 绘画用的绢。 ⒈ 绘画用的绢。参见“画繒”。 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我﹞又买了几张宣纸、扇面、画绢等,回来送与姊姊,并央他教我画。” |
绢花 |
⒈ 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也叫“京花” 英 silk flower; ⒈ 绢制的花朵。 引 《宋史·礼志十六》:“乾道 八年十二月……又行门、禁卫诸色祗应人,依 绍兴 例,并赐绢花。” |
黄绢碑 |
⒈ 指《曹娥碑》。 ⒈ 指《曹娥碑》。参见“黄绢幼妇”。 引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看他年朱栏字蘚,黄绢碑阴,定赏杀中郎 蔡。” |
黄绢幼妇 |
⒈ “绝妙”二字的隐语。 ⒈ “絶妙”二字的隐语。 引 《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 亦省称“黄绢”。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诗:“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 |
银绢 |
|
赎绢 |
|
绢地 |
⒈ 书画之绢底。 ⒈ 书画之绢底。 引 明 高濂 《遵生八笺》卷十五:“古画不可捲紧,恐伤绢地。” |
黄绢辞 |
词语解释 黄绢辞 [ huáng juàn cí ] ⒈ 见“黄绢词”。 引证解释 ⒈ 见“黄绢词”。 |
遗绢 |
|
虎斑绢 |
⒈ 绢的一种。 ⒈ 绢的一种。 引 明 杨慎 《虎斑绢》:“《后汉志》:襄邑 岁献虎文衣。即今 彰德府 虎斑绢也。不为珍綺,而古人重之,何邪?” |
宓机绢 |
|
蜡丸绢书 |
⒈ 即蜡丸帛书。 ⒈ 即蜡丸帛书。参见“蜡丸帛书”。 引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龙德元年》:“晋 人屡於塞上及 河 津获 文礼 蜡丸绢书, 晋王 皆遣使归之, 文礼 惭惧。” 亦省称“蜡绢”。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三使相》:“光启 三年,枢密 刘季述、王仲山 册 昭宗 为太上皇,以 德王 裕 监国。欲杀 崔允,密以蜡绢致意,告州使 孙德昭。” |
东绢 |
⒈ 旧称四川省盐亭县产的鹅溪绢。多用于绘画。 ⒈ 旧称 四川省 盐亭县 产的鹅溪绢。多用于绘画。 引 唐 杜甫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韦侯 韦侯 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宋 黄庭坚 《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我有好东绢,晴明要会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东绢》:“蜀 盐亭县 有 鹅溪,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 子美 诗‘我有一疋好东绢’是也。” |
吴绢 |
|
绢帖 |
⒈ 以绢作底的书帖。 ⒈ 以绢作底的书帖。 引 宋 米芾 《书史》:“张颠 绢帖一卷,七八帖乃少时书,并在 李孝廉 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