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纚 |
|
榛笄 |
|
玉笄 |
|
笄年 |
|
加笄 |
⒈ 谓以簪束发。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 ⒈ 谓以簪束发。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 引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⒈ 以簪束发。古代女子十五岁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见《礼记·内则》。 |
笄珈 |
|
笄导 |
|
簪笄 |
|
磨笄 |
⒈ 磨利束发的簪子。 ⒉ 借指北方民族勇敢顽强。 ⒊ 山名。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传说春秋末,赵襄子姊代君夫人因国亡夫死而在此磨笄自杀,故名。 ⒈ 磨利束发的簪子。 《吕氏春秋·长攻》:“襄子 謁於 代君 而请觴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 引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鬭,尽杀其从者,因以 代君 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⒉ 借指北方民族勇敢顽强。 引 唐 张 |
笄总 |
|
笄冠 |
|
刺笄 |
⒈ 战国时赵襄子姊前为代王妻,襄子欲并代,约代王在句注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赵王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刺。代人怜之,将所死地名为摩笄之山。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又见《史记·赵世家》。 ⒈ 战国时 赵襄子 姊前为 代王 妻, 襄子 欲并 代,约 代王 在 句注 之塞相会,暗令工人作长尾金斗,用以击人。宴饮中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杀 代王 及从官, |
设笄 |
|
鬈笄 |
|
笄龄 |
|
发笄 |
词语解释 发笄 [ fā jī ] ⒈ 女子丧装。“发”乃“髽”之误。 引证解释 ⒈ 女子丧装。“髮”乃“髽”之误。 |
及笄年华 |
词语解释 ⒈ 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
笄丱 |
|
及笄 |
⒈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例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年已及笄。 英 be old enough to marry; girl's coming of age; ⒈ 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引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 |
桑笄 |
|
骨笄 |
⒈ 兽骨制的簪子。 ⒈ 兽骨制的簪子。 引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男女之际尚矣,嫁娶之服,未之以记。及 虞 夏 之后,盖表布内丝,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锦尚褧而已。” 《隋书·礼仪志六》:“御婉及士之妇人,弔服疑衰。疑衰同笄。九族已下皆骨笄。”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髽》:“始死,妇人将斩衰者,去笄而纚,将齐衰者,骨笄而纚。” ⒈ 兽骨制成的簪钗,使妇女的髻鬟固定贯连,不致于松散坠落。 |
摩笄 |
⒈ 春秋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后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杀。 ⒉ 山名。一名磨笄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赵襄子姊代王夫人摩笄自杀,代人怜之,名其地为摩笄山。 ⒈ 春秋 时, 赵襄子 姊为 代王夫人。襄子 既杀 代王,使人迎其妇。 引 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 |
许笄 |
|
初笄 |
⒈ 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⒈ 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见《礼记·内则》。后因以“初笄”指女子成年。 引 南朝 梁简文帝 《从军行》:“小妇 赵 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 郑 声。” 唐 郑世翼 《看新婚》诗:“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
纚笄 |
⒈ 谓束发加簪。 ⒈ 谓束发加簪。 引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纚,縚髮;笄,今时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