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打 |
⒈ 暂缓应受的责打。 ⒈ 暂缓应受的责打。 引 《水浒传》第九回:“小人於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
寄梅 |
⒈ 赠送梅花。《太平御览》卷九七〇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以“寄梅”借指对亲朋的思念和问候。 ⒈ 赠送梅花。 《太平御览》卷九七〇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荆州记》:“陆凯 与 范曄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诣 长安 与 曄,并赠花诗:‘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引 江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后以“寄梅”借指 |
寄意 |
⒈ 寄托心意。 ⒈ 寄托心意。 引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汝愚(赵汝愚)永州 安置,至 洪州 而卒, 朱熹 为之注《离骚》以寄意焉。” 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夫嵬才杰士,其所寄意,必於奔漰汹涌之川、巑岏崔巍之峰、泱漭千里之野,极世间险恠瓌伟超旷之观,然后足以饜其耳目,而发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气。”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逸少(王羲 |
寄鲊 |
⒈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吴录》曰:“﹝孟仁﹞自能结网,毛以捕鱼,作鲊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鲊寄我,非避嫌也。'”《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常以“寄鲊”称赞子孝母贤。 ⒈ 后常以“寄鮓”称赞子孝母贤。 引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 |
北门之寄 |
⒈ 谓负军事重任。 ⒈ 谓负军事重任。参见“北门之管”。 引 《旧唐书·李自良传》:“德宗 以 河东 密邇胡戎,难於择帅,翌日, 自良 谢,上谓之曰:‘卿与 马燧 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 北门 之寄,无易於卿。’”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上方勤西顾之忧,公特任 北门 之寄。” |
荣寄 |
|
柬寄 |
⒈ 选拔并委以重任。 ⒈ 选拔并委以重任。 引 宋 欧阳修 《赐外任臣寮进奉乾元节银绢马敕书》:“汝夙以敏材,膺于柬寄,及此奉觴之节,载陈任土之仪。” |
寄系 |
⒈ 寄托维系。 ⒈ 寄托维系。 引 郭沫若 《沸羹集·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 苏联 前线的胜利上面了。” 郭沫若 《少年时代·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 |
寄辞 |
⒈ 传话,捎信。 例 乃前寄辞。——唐·李朝威《柳毅传》 英 send word to; ⒈ 寄托言词,运用言词。借指写作。 引 晋 陆机 《文赋》:“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晋 张协 《杂诗》之九:“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
寄观 |
⒈ 谓凭借外物进行观察。 ⒈ 谓凭借外物进行观察。 引 《宋书·王僧达传》:“臣非惟寄观世路,谬识其难,即之於身,详见其弊。” |
寄杖 |
⒈ 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 ⒈ 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 引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官获妖人及能寄杖者,官不能刑,取印印其背,及持印向之,或浴以狗豕血,则妖术不得行。” |
寄似 |
⒈ 寄送;奉赠。 ⒈ 寄送;奉赠。 引 宋 欧阳修 《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寄包 |
⒈ 寄存行李。喻指寄宿。 ⒈ 寄存行李。喻指寄宿。 引 宋 陆游 《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诗:“身如林下僧,处处常寄包;家如梁上燕,岁岁旋作巢。” |
寄谢 |
⒈ 传告,告知。 ⒉ 犹答谢;报答。 ⒈ 传告,告知。 引 唐 白居易 《读史》诗之二:“山林少羈鞅,世路多艰阻。寄谢伐檀人,慎勿嗟穷处。” 宋 陆游 《醉眠》诗:“寄谢敲门人,予方有公事。” ⒉ 犹答谢;报答。 引 《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妾一身所有,皆出皇上所赐。只有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 |
寄客 |
⒈ 寄居他乡之人。 ⒈ 寄居他乡之人。 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 宋 曾巩 《拟岘台记》:“裴君 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臺以游,而命之曰 拟峴臺,谓其山谿之形拟乎 峴山 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於予。” |
寄库 |
⒈ 辽的一种祭奠活动。又旧时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钱,作佛事,寄属冥吏,备死后取用,亦称寄库。 ⒈ 辽 的一种祭奠活动。又旧时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钱,作佛事,寄属冥吏,备死后取用,亦称寄库。 引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小春》:“十月内,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并鎗刀器械各一万副,十五日一时推垛,国主与押番臣寮望 本叶山 奠酒拜,用番字书状一纸,同焚烧,奏 木叶山 神,云寄库。” |
寄僧名 |
⒈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 ⒈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 引 《中华全国风俗志·直隶·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领小孩到庙中焚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盖为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妆束,直 |
寄老 |
⒈ 寄托晩年。 ⒈ 寄托晚年。 引 清 曹寅 《松巅阁记》:“﹝ 眉公 ﹞将寄老兹阁,徜徉於其间,诚无异説梦也已。” |
寄饭 |
⒈ 指暂被雇为仆,以求衣食。这种仆人有自由身分,跟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婢不同。 ⒈ 指暂被雇为仆,以求衣食。这种仆人有自由身分,跟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婢不同。 引 巴金 《春》一:“绮霞 又只是在这儿寄饭的,所以她的运气比 鸣凤 好。” 巴金 《和读者谈<家>》:“她的性格跟 鸣凤 的不同,而且她是一个‘寄饭’的丫头。所谓‘寄饭’,就是用劳动换来她的饮食和居住。她仍然有权做自己的主人。” |
寄迹 |
⒈ 在外乡停留或暂住。 例 寄迹桂林。 英 stay; sojourn temporarily; ⒈ 同“寄蹟”。 引 唐 郑谷 《府中寓止寄赵大谏》诗:“神州容寄跡,大尹是同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即目於招贤馆寄跡,以伺圣旨御笔除授。” 《再生缘》第六四回:“南海 伽蓝曾寄跡,中朝水墨近传神。” 同“寄迹”。 宋 梅尧臣 《代书寄王道粹学士》诗:“况约他时来寄蹟,何须今日去论文。” 犹言暂时托身;借住。 晋 陶潜 《命子》诗:“寄迹风云,冥 |
浮寄孤悬 |
词语解释 ⒈ 浮:漂浮不定;寄:寄存;孤:孤独;悬:吊挂。漂浮似地悬挂着。形容做事情没有基础,花架子大。也指形势急迫,很危险。 |
寄附铺 |
⒈ 唐宋时一种代人出售物品并放高利贷的商行。类似后世之当铺与寄卖商店。 ⒈ 唐 宋 时一种代人出售物品并放高利贷的商行。类似后世之当铺与寄卖商店。 引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霍小玉 ﹞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卖篋中服玩之物,多託於西市寄附铺 侯景先 家货卖。” 《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寄附铺》:“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 唐 世已然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唐 |
寄生草 |
⒈ 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七、七、七、七(七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中药桑寄生的别名。 ⒈ 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七、七、七、七(七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 引 《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絳唇》,鏗鏘顿挫,韵律不用説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王国维 《 |
萍寄 |
|
寄褐 |
⒈ 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 ⒉ 旧称不信教不念经只穿道士衣服的人为寄褐。 ⒈ 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 引 《释氏要览·杂记》:“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 ⒉ 旧称不信教不念经只穿道士衣服的人为寄褐。 引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黄冠之教,始于 汉 张陵,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诵经,惟假其冠服,则曰寄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