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温听厉 |
⒈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⒈ 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引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儼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会遇》:“不得即温听厉,良以为歉。” |
即吉 |
⒈ 谓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故称。 ⒈ 谓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故称。 引 晋 傅咸 《理李含表》:“世祖 之崩,曾不数旬,释然即吉,引古绳今,闔世皆应有贬。” 《宋书·谢弘微传》:“即吉之后,犹未復膳。” ⒈ 居丧期满,除去丧服。 引 《宋书·卷五八·谢弘微传》:「檀越素既多疾,顷者肌色微损,即吉之后,犹未复膳。」 《南史·卷七四·孝义传下·荀匠传》:「匠虽即吉,而毁悴逾甚。」 |
即目 |
⒈ 眼前所见。 ⒉ 目前;现在。 ⒈ 眼前所见。 引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风’,亦惟所见。”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 ⒉ 目前;现在。 引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思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抚,即目招 |
即留 |
词语解释 即留 [ jí liú ] ⒈ 见“即溜”。 引证解释 ⒈ 见“即溜”。 |
一拍即合 |
|
即即世世 |
⒈ 世故;狡猾。 ⒈ 世故;狡猾。参见“即世”。 引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 鶯鶯 做妹妹拜哥哥。” |
离即 |
⒈ 不急不忙,时断时续。 ⒈ 不急不忙,时断时续。 引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秋芙传》:“在离即之间,犹是读书人吐属也。”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卷一:“语气在离即之间。” |
即且 |
⒈ 即蝍蛆。蜈蚣的别名。 ⒈ 即蝍蛆。蜈蚣的别名。 引 《史记·龟策列传》:“蝟辱於鹊,腾蛇之神而殆於即且。” 张守节 正义:“即,津日反。且,则余反。即吴公也。状如蚰蜒而大,黑色。”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六:“庄子 言:‘即且甘带’。即且,蜈蚣;带,蛇也。” 清 曹寅 《再题朴仙画五毒图》诗:“跂跂胍胍善缘壁,即且甘带鼄罗织。” |
即戎 |
⒈ 用兵;作战。 ⒈ 用兵;作战。 引 《易·夬》:“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夫民既富而教,然后可以即戎,古之所谓善人者,其不及圣人远甚。” 清 钱谦益 《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继周授承德郎制》:“尔毋以祥刑为苛细,毋以即戎为经奇。” ⒈ 用兵、作战。 引 《易经·夬卦·彖曰》:「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 |
一触即溃 |
|
即兴表演 |
⒈ 在音乐上指即席创作或自由演奏的一段音乐。 英 improvisation; ⒈ 谓不依据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临时进行的表演。 引 张一弓 《黑娃照相》:“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这是 黑娃 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 ⒉ 指临时表演。 引 《文汇报》1985.12.22:“有时还会发挥维吾尔族人民善歌善舞特点,为旅游者即兴表演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 ⒈ 演员不依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进行的表演。 例 如:「这一场即兴表演,使观 |
即使 |
⒈ 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例 即使败了一阵又如何?全局还没有失尽。 英 even if; even though; granted that; ⒈ 表示假设的让步。 引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文帝 即王位,诛 丁仪、丁廙 并其男口”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文章摹仿之病》:“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倣。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 |
在即 |
⒈ 表示情况在最近即将发生。 例 离别在即。 英 about to; soon; be near at hand; ⒈ 谓某种情况在最近期间就要发生。 引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现在考试在即,叫他报名来应考。” 《清史稿·多尔衮传》:“兵行在即,可西可东。” 孙犁 《澹定集·同口旧事一》:“开学在即,希望刻日赴 保定。” ⒈ 就在眼前,即将发生,表示时间的迫近。 引 《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们分袂在即,正要与轶公畅谈,领教一切机宜,以免临时竭蹶。」 近 期近 英语 |
即墨侯 |
⒈ 砚的别名。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载,唐人文嵩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诏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 ⒈ 后因用以称砚。 引 据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砚谱》载, 唐 人 文嵩 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詔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 宋 王迈 《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 |
即行 |
⒈ 立即实行或执行。 例 即行枪决。 英 expedite; ⒈ 立即。 引 《水浒传》第九八回:“俟新官一到,即行交代,勒兵前来听调。”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后来 安公子 改为学政,陛辞后即行赴任。” |
即此 |
⒈ 就此;只此。 ⒈ 就此;只此。 引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清 李渔 《奈何天·师捷》:“好一个山名。凤为百鸟之王,又是祥瑞之物,即此就是佳祥了。” |
即墨 |
⒈ 复姓。汉有即墨成。见《汉书·儒林传》。 ⒉ 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国时为齐邑,秦置县,北齐废。 ⒈ 复姓。 汉 有 即墨成。见《汉书·儒林传》。 ⒉ 古地名。在今 山东 平度 东南。 战国 时为 齐 邑, 秦 置县, 北齐 废。 |
稍纵即逝 |
|
即溜 |
⒈ 亦作“即留”。 ⒉ 机灵;精细。 ⒈ 亦作“即留”。机灵;精细。 引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二折:“逞末浪不即留,只管里卖风流。”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一夜我眼也不曾合,他怎么拿得这样即溜。” 《水浒后传》第二二回:“在此留宿却不妨,晚间只要自己即溜些。” ⒈ 手脚俐落,机灵敏捷。元·尚仲贤也作「即留」。 引 《气英布·第一折》:「曹参,你去军中精选二十个即溜军士,跟随何出使九江去者。」 《警世通言 |
即日 |
⒈ 当天;当日。 例 即日因留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本规定自即日起实施。 英 this very day; ⒉ 近几天之内。 例 本片即日放映。 英 within the next few days; ⒈ 当日。 引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 即日因留 沛公 与饮。” 宋 杨万里 《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卢溪 在山不知年, 卢溪 出山即日还。”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稚农 耻之,即日还里,假僧舍以居。” ⒉ 近日。 引 《后汉书·伏湛传》:“帝知 湛 为 青 徐 所信向,遣到 |
即位 |
⒈ 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例 安斄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 昭帝即位。——《汉书·李广苏建传》 英 ascend the throne; ⒉ 就位;入席。 英 take one's seat; ⒈ 就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 引 《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孔颖达 疏:“入即位者, 郑玄 云卿西面,诸侯北面。” 孙星衍 疏:“经言入即位,不言升阶,知皆陪位于中庭也。” 《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 ⒉ 亦 |
即席 |
⒈ 当场;当座。 例 臧盾之饮,肖解之文,皆即席之美也。——《南史·肖解传》 一次出色的即席演说。 英 extemporaneous; impromptu; ⒉ 就席;入席。 例 来宾陆续即席。 英 take one's seat; ⒈ 就席;入座。 引 《仪礼·士冠礼》:“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少顷即席,歌舞鞺鞳, 伍 亦赐筵外舍,尽醉方归。” ⒉ 当座;当场。 《梁书·萧介传》:“初, 高祖 招延后进二十餘人,置酒赋诗。 臧盾 以诗不成,罚酒 |
即物穷理 |
⒈ 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⒈ 程 朱 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引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宋 朱熹 集注:“閒尝窃取 程子 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严复 《原强》:“夫 朱子 以即物穷理释格物致知,是也;至以读书穷理言之,风斯在 |
即时 |
|
即即足足 |
⒈ 象声词。 ⒈ 象声词。 引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譬如有一堆蛆虫在这里罢,一律即即足足,自以为是绅士淑女,文人学士,名宦高人,互相点头,雍容揖让,天下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