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岩 |
⒈ 岩穴。 ⒈ 岩穴。 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继响窟巖。” |
三窟 |
|
魔窟 |
⒈ 妖魔鬼怪的老窝,比喻邪恶势力盘踞之处。 英 den of monsters; ⒈ 魔鬼的洞穴。喻恶势力麇集处。 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你对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很有兴趣吗?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堕落的魔窟。”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五章:“到了她当小书记后,才知道自己是走进了魔窟。” |
酒窟 |
⒈ 藏酒、饮酒的地方。 ⒈ 藏酒、饮酒的地方。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酒窟》:“苏晋 作曲室为饮所,名酒窟。又地上每一塼铺一甌酒,计甎约五万枚。 引 晋 日率友朋次第饮之,取尽而已。” |
岩窟 |
|
佛窟 |
⒈ 佛寺的一种。即石窟寺。就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我国著名的佛窟有敦煌、龙门、云岗等。 ⒈ 佛寺的一种。即石窟寺。就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我国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龙门、云岗 等。 引 《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灭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罗汉 优婆质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 郑振铎 《西行书简·云岗》:“东部的大佛窟, |
赌窟 |
⒈ 赌博的阴暗角落。 英 gambling-den; ⒈ 犹赌窝。 引 叶圣陶 《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羣来聚视博徒何如人。” 章丽娅 李小兵 《<赌海沉浮>序》:“巴登城 是个大赌窟,这里聚集了许多国家的赌客。” |
窟礧子 |
⒈ 亦作“窟磊子”。亦作“窟儡子”。 ⒉ 即傀儡子。木偶戏。 ⒈ 亦作“窟磊子”。亦作“窟儡子”。即傀儡子。木偶戏。 《通典·乐六》:“窟礧子,亦曰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 汉 末始用之於嘉会。 北齐 后主 高纬 尤所好。 引 高丽 之国亦有之。今閭市盛行焉。” 唐 梁锺 有《窟磊子人》诗。见《文苑英华》卷二一二。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窟礧子……今字作傀儡子。”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闲时开设酒 |
鼍窟 |
|
窟窦 |
⒈ 洞空貌。 ⒉ 洞穴;巢穴。 ⒈ 洞空貌。 ⒉ 洞穴;巢穴。 引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二回:“我这箇山叫做 凤凰山,我这箇山上就是凤凰的窟竇。” |
窟窿桥 |
⒈ 方言。比喻困难危险的路。 ⒈ 方言。比喻困难危险的路。 引 安波 《春风吹到诺敏河》第一幕:“你信得着我就行。你当团员是我介绍的,我还能给你窟窿桥走啦。” |
窟臀 |
⒈ 方言。屁股。 ⒈ 方言。屁股。 引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道是君不见去年骑马 张状元,跌了左腿不相连;又不见前年跨马 李试官,跌了窟臀没半边。”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瞿醉渔》:“千呼万唤不肯出,直待临时敲窟臀。” |
法窟 |
⒈ 佛教语。佛涅盘后,弟子迦叶于迦兰陀竹园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后因以“法窟”指佛寺。 ⒈ 佛教语。佛涅槃后,弟子 迦叶 于 迦兰陀竹园 大石窟内结集三藏经典,称为“窟内上座部”。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后因以“法窟”指佛寺。 引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之一:“松含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 《梅村诗话》引 清 圆鉴 《过天宁寺见放马 |
嵌窟 |
|
窟里拔蛇 |
⒈ 形容行动迟缓。 ⒈ 形容行动迟缓。 引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 似窟里拔蛇。” ⒈ 形容拖不动的样子。 引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似窟里拔蛇。(云)宋公明,你也行动些儿。」 |
窟窡 |
⒈ 物自洞中欲出貌。 ⒈ 物自洞中欲出貌。一本作“窋窡”。 引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跧梁排郁缩,闯竇揳窟窡。” |
眢窟 |
|
羽窟 |
|
窟笼 |
⒈ 洞;孔。 ⒉ 漏洞;破绽。 ⒈ 洞;孔。 引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孙炎 作反切语……谓孔曰窟笼。”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将那大海船底下凿碗来大数十个窟笼,他必然沉了也。” 《水浒传》第十九回:“便是 蔡京 亲自来时,我也搠他三二十箇透明的窟笼。” 章炳麟 《新方言·释地》:“今人谓地有空窍为窟笼。” ⒉ 漏洞;破绽。 引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这上面都是窟笼,又无招伏无赃仗。” 元 孟汉卿 《魔 |
饮马窟 |
|
仙窟 |
|
情窟 |
|
窟窍 |
⒈ 窟窿;洞。 ⒈ 窟窿;洞。 引 元 邓玉宾 《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球双关》套曲:“蹻跟儿掩映着真圈套,里勾儿藏掖着深窟窍,过肩儿撒放下虚笼罩。” |
龙门石窟 |
⒈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河两岸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以唐代开元以前最多。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个、佛龛七百八十五个、造像十万尊。主要洞窟有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看经寺等,尤以奉先寺卢舍那佛(高1714米)最著名。与大同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⒈ 中国 著名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分布在 河南 洛阳 城 |
地窟 |
⒈ 在地下挖掘的洞穴。 ⒉ 谓大地的低洼之处。 ⒈ 在地下挖掘的洞穴。 引 《晋书·皇甫重传》:“乂(长沙王 司马乂 )既败, 重 犹坚守……所在为地窟以防外攻。” 《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义宣 反问至, 愷(刘愷 )於尚书寺内著妇人衣,乘问讯车投 临汝公 孟詡,詡 於妻室内为地窟藏之。” ⒉ 谓大地的低洼之处。 引 宋 汪莘 《月赋》:“或颠倒於山光水影,或披豁於地窟天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