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簟 |
⒈ 几席。 ⒈ 几席。 引 《红楼梦》第三五回:“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
不几 |
⒈ 不盘查。未近,不到。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 ⒈ 不盘查。 引 《周礼·秋官·修闾氏》:“邦有故则令守其閭互,唯执节者不几。” 贾公彦 疏:“有执节公使者不几訶也。” ⒉ 未近,不到。 引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 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 杜预 注:“几,近也。” ⒊ 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 引 《商君书·定分》:“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其不几亦明矣。” |
明窗浄几 |
⒈ 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小桌子。多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⒈ 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小桌子。多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引 宋 欧阳修 《试笔·学书为乐》:“苏子美 尝言,明窗浄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清 袁枚 《新齐谐·张又华》:“归馆中,夜梦至僧舍,明窗浄几,竹木萧然。”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鸡公山 使人留连忘返,有的早晨上山,黄昏投宿小店。这种 |
乌几 |
|
亡几 |
|
素几 |
|
酒几 |
⒈ 犹酒禁。 ⒈ 犹酒禁。 引 章炳麟 《訄书·学变》:“当 魏武 任法时, 孔融 已不平於酒几,又箸论驳肉刑。” |
几席 |
⒈ 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 ⒈ 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 引 《史记·礼书》:“疏房牀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诗:“岂如几席间,百态生浓纤。暮云点新翠,孤烟起朝嵐。” 清 吴伟业 《松鼠》诗:“寻绳透帘幕,掉尾来几席。” ⒈ 几、席皆为坐卧所凭靠的器具。 引 《史记·卷二三·礼书》:「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今乃得翫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
几研 |
词语解释 几研(幾研) [ jǐ yán ] ⒈ 见“几砚”。 引证解释 ⒈ 见“几砚”。 |
边几 |
词语解释 边几 [ biān jǐ ] ⒈ 见“边机”。 引证解释 ⒈ 见“边机”。 |
几悟 |
⒈ 机警颖悟。 ⒈ 机警颖悟。 引 《北齐书·斛律羌举传》:“﹝ 羌举 ﹞子 孝卿,少聪敏几悟,有风检,频歷显职。” |
凭几 |
|
烦几 |
⒈ 繁杂的政事。 ⒈ 繁杂的政事。 引 宋 曾巩 《使相制》:“浸更岁时,休有功烈,而屡形恳请,愿避烦几。” |
横几 |
⒈ 小长桌。 ⒈ 小长桌。 引 宋 陆游 《春和初迁坐堂中》诗:“笔砚陈横几,图书罗矮牀。” |
凡几 |
⒈ 共计多少。 ⒈ 共计多少。 引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寿赵癯斋》词:“闻自垂车日,都门外,送车凡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数百年来,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几。”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沙三》:“虎邱 繁华甲天下,酒楼歌榭,画舫灯船,每岁破家其中者,不知凡几。”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编》六:“因没有户籍竟无资格入学的失学儿童,正不知凡几。” |
几时 |
⒈ 什么时候,哪一天。 例 你几时来。 英 when; what time; ⒈ 多少时候。 引 汉武帝 《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水浒传》第四四回:“杨林 问道:‘二位兄弟在此聚义几时了?’” ⒉ 指不长的一段时间。 引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小童对 赵县君 ﹞説:‘他这几时只在下处,再不到外边去。’” 清 李渔 《凰求凤·酸报》:“这等説起来 |
刺几 |
词语解释 刺几 [ cì jǐ ] ⒈ 见“刺讥”。 引证解释 ⒈ 见“刺讥”。 |
素冯几 |
|
凭几之诏 |
|
几筵 |
⒈ 亦作“几梴”。 ⒉ 犹几席。《周礼·春官》有司几筵,专掌五几五席的名称种类,辨其用处与陈设的位置。几席乃祭祀的席位,后亦因以称灵座。 ⒈ 亦作“几梴”。犹几席。 《周礼·春官》有司几筵,专掌五几五席的名称种类,辨其用处与陈设的位置。几席乃祭祀的席位,后亦因以称灵座。 引 《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又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 《国语·周语上》:“设桑主,布几筵。” 宋 吴坰 《五总志 |
毋几 |
|
玉几 |
|
研几探赜 |
|
书几 |
|
几及 |
⒈ 达到。 ⒉ 差点赶上;几乎达到。 ⒈ 达到。 引 《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清 谭嗣同 《致刘淞芙书》:“至于 宋 之 朱子,明 之 陈白沙,在声调排偶之中,仍不乏超然自得之致,此诣又何易几及也?” ⒉ 差点赶上;几乎达到。 引 《新五代史·杂传·和凝》:“瓌 战败,脱身走,独 凝 随之……已而一骑追 瓌 几及, 凝 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