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端 |
|
端石 |
⒈ 端溪石。广东省高要县东南端溪所产,色青紫,质细,易发墨,为上等砚材。 ⒈ 端溪 石。 广东省 高要县 东南 端溪 所产,色青紫,质细,易发墨,为上等砚材。 引 宋 李之彦 《砚谱》:“李贺 有《端州青花石砚》诗云:‘暗洒 萇弘 冷血痕’,则谓鸜鵒眼,知 端 石为砚久矣。” 宋 苏易简 《砚谱》:“唐彦猷 云:端 石有眼者最贵,谓之鸜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节。” ⒈ 一种产于广东省高要县端溪的石头,为最佳砚材,自唐代已开采。 |
端饰 |
⒈ 整理其衣饰。 ⒈ 整理其衣饰。 引 《文选·谢惠连<捣衣>诗》:“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 吕向 注:“端,整也。” 唐 高适 《秋胡行》:“日暮蚕飢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闈。” |
直端 |
|
天端 |
|
端志 |
⒈ 正直的志趣。 ⒈ 正直的志趣。 引 《荀子·臣道》:“撟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杨倞 注:“端志,不邪曲也。”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端志见眉睫,芳言发精诚。” |
端公戏 |
词语解释 端公戏 [ duān gōng xì ] ⒈ 从巫师(端公)跳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安徽等地。过去带有较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大都进行了改革。广西、四川等地的师公戏、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参见“端公”。 引证解释 ⒈ 从巫师(端公)跳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西、安徽 等地。过去带有较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大都进行了改革。 广西、四川 等地的师公戏、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参见 |
三端 |
|
上端 |
|
端溪 |
⒈ 溪名。在广东省高要县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⒈ 溪名。在 广东省 高要县 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引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未落笔,花笺上泪珠垂;长吁气,呵软了毛锥;恓惶泪,滴满了端溪。” 明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此后便得烧却毛颖,碎却端溪,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 ⒈ 地名。在广东省高要县东南烂柯山西麓 |
析律贰端 |
|
端下 |
⒈ 古代星相家所称的一种妖星名,常用以征验各种灾祸。 ⒈ 古代星相家所称的一种妖星名,常用以征验各种灾祸。 引 《晋书·天文志中》:“天美、天欃、天杜、天麻、天林、天蒿、端下,皆辰星所生也。出以壬寅日,有两黑方在其旁。” 《隋书·天文志中》:“端下星生斗宿中。” 《宋史·天文志五》:“端下,辰星所生也,出以壬寅日,有两黑方在其旁,见则为水、旱、兵、丧、饥、乱。” |
端粹 |
⒈ 正直纯粹。 ⒈ 正直纯粹。 引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训俗》:“至中外宣讲之人,固须品学端粹,亦必辩才无碍,始足动人听闻。” |
端午索 |
⒈ 古代儿童于端午节所系的项索。 ⒈ 古代儿童于端午节所系的项索。 引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綵繫,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
邪端 |
|
端涯 |
⒈ 亦作“端崖”。 ⒉ 边际。 ⒈ 亦作“端崖”。边际。 引 《庄子·天下》:“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汉 马融 《广成颂》:“天地虹洞,固无端涯。”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出屋远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见端涯。”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嵇 阮 诗歌,飘忽峻佚,言无端涯。” |
端梢 |
⒈ 末端。 例 树的端梢。 英 treetop; ⒉ 尽头。 例 村镇的端梢有个河塘。 英 end; |
端函 |
词语解释 端函 [ duān hán ] ⒈ 专函。书信常用语。谓特地写信。 |
鼻端生火 |
⒈ 语本《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后因以“鼻端生火”形容马行疾速。 ⒈ 后因以“鼻端生火”形容马行疾速。 引 语本《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 元 杨维桢 《奉题子昂骝马图》诗:“西家驍骑驍如龙,鼻端生火耳生风。” 元 杨维桢 《饮马图》诗:“佛郎 新来双象龙,鼻端生火耳生风。” |
端忧 |
⒈ 闲愁;深忧。 ⒈ 闲愁;深忧。 引 《文选·谢庄<月赋>》:“陈王 初丧 应 刘,端忧多暇。” 李周翰 注:“端然忧愁,以多闲暇。” 唐 杜甫 《遣闷》诗:“餘力浮於海,端忧问彼苍。” 宋 王禹偁 《谢除右拾遗直史馆启》:“方在端忧之际,忽惊非次之恩。”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寸襟隔千里,端忧各延颈。” |
端公 |
⒈ 唐代对侍御史的别称。 ⒉ 男巫的别称。 ⒊ 宋代对衙役的称呼。 ⒈ 唐 代对侍御史的别称。 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外郎御史遗补相呼为院长,上可兼下,下不可兼上,唯侍御史相呼为端公。” 《通典·职官六》:“侍御史之职……臺内之事悉主之,号为臺端。他人称之曰端公。” ⒉ 男巫的别称。 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端公誑取施利,每及万緡。” 清 唐甄 《潜书·抑尊》:“蜀 人之事神也,必冯巫,谓巫为端公。” ⒊ |
端言 |
⒈ 正言;直言。 ⒈ 正言;直言。 引 《韩非子·三守》:“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史记·秦始皇本纪》:“畏忌讳諛,不敢端言其过。” |
毫端 |
⒈ 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犹言笔底;笔下。 ⒈ 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引 《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⒉ 犹言笔底;笔下。 引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 |
元端 |
|
报端 |
词语解释 报端 [ bào duān ] ⒈ 报纸上。 英 in a news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