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戒 |
|
戒厉 |
⒈ 告诫劝勉。 ⒈ 告诫劝勉。 引 《北齐书·魏收传》:“收 以子姪少年,申以戒厉,著《枕中篇》。” 《明史·冯琦传》:“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註。前尚书 余继登 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 琦 乃復陈其弊,帝为下詔戒厉。” |
训戒 |
|
垂戒 |
⒈ 亦作“垂诫”。 ⒉ 垂示警戒。 ⒊ 留给后人的训戒。 ⒈ 亦作“垂诫”。 ⒉ 垂示警戒。 引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若夫子意在垂戒,一二篇足矣,何取於多若是。” ⒊ 留给后人的训戒。 引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鐫铭。” 宋 王禹偁 《官醖》诗:“彝酒《书》垂诫,羣饮圣所戮。” 《明史·后妃传赞》:“《易》曰:‘闲有家 |
登戒 |
⒈ 佛教语。指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 ⒈ 佛教语。指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 引 《景德传灯录·洛阳荷泽神会大师法嗣》:“黄州 大石山 福琳禪师,荆州 人也……幼归释氏,就 玄静寺 谦著禪师 剃度登戒。”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唐京兆大慈恩寺义忠传》:“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 |
科戒 |
⒈ 修道的戒律、法规。 ⒈ 修道的戒律、法规。 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后魏 嵩山 道士 寇谦之 修 张道陵 之术,以其教太冷淡无所得,自言遇 老子 降授以辟穀轻身之法及科戒二十卷。” |
破戒 |
⒈ 信徒或教徒违反宗教戒规。 英 break a religious precept; ⒉ 戒烟、戒酒以后重新吸烟、喝酒。 ⒈ 指受戒僧道违反宗教戒律。 引 《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如彼伐树,復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宋 苏轼 《答陆道士书》:“足下端为此酒一来,有何不可?但恐足下拘戒籙,不饮。道家少饮和神,非破戒也。” ⒉ 泛指违反戒约。 引 宋 陆游 《买鱼》诗:“一夏与僧同粥饭,朝来破戒醉新秋。” 明 黄姬水 《寄张友于吴山读书》诗:“破 |
炯戒 |
⒈ 十分明显的警戒或鉴戒。 例 所以昭炯戒。——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 obvious warning; ⒉ 也作“炯诫” ⒈ 亦作“炯诫”。明显的鉴戒或警戒。 引 汉 班固 《幽通赋》:“既讯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 《北史·高允传》:“夫史籍,帝王之实録,将来之炯诫。” 唐 李白 《酬王补阙等赠别》诗:“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 |
丰屋之戒 |
⒈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后以“丰屋之戒”、“丰屋之祸”、“丰屋之过”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⒈ 后以“丰屋之戒”、“丰屋之祸”、“丰屋之过”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引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 高亨 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於天空,故能大 |
戒书 |
⒈ 自我警戒的文字。 ⒉ 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⒈ 自我警戒的文字。 引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卢辩 注:“託於物以自警戒也。” ⒉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引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 |
戒定慧 |
⒈ 佛教语。指“三无漏法”,即防非止恶、息虑静缘、破惑证真。 ⒈ 佛教语。指“三无漏法”,即防非止恶、息虑静缘、破惑证真。 引 《坛经·般若品》:“变三毒为戒定慧。” 《五灯会元·章敬暉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帝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宋 苏轼 《赠虔州术士谢晋臣》诗:“死后人传 |
杀戒 |
|
犯戒 |
⒈ 违犯戒律。 英 violate a ban; ⒈ 违犯戒律。 引 《法苑珠林》卷一〇九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此是无行众僧破斋犯戒,获此苦报呼叫声也。” 《法苑珠林》卷九九:“我虽病急,愿捨身命,终不犯戒而饮此酒。” 钱锺书 《围城》三:“鸿渐 看了,会心不远,觉得和尚们闻到窗外这种花香,确已犯戒,与吃荤相去无几了。” ⒈ 违犯佛家戒条。 例 如:「偷盗杀人都是犯戒的。」 英语 to go against the rules (of a religious order), to break a ban (e.g. medi |
戒晨鼓 |
⒈ 古代报晨昏的鼓。 ⒈ 古代报晨昏的鼓。参见“戒晨”。 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魏 神瑞 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 |
戒诗 |
⒈ 自我警戒的诗。戒除做诗。 ⒈ 自我警戒的诗。 引 唐 柳宗元 《敌戒》:“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⒉ 戒除做诗。 引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诗之五:“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 按, 龚自珍 《跋<破戒草>》云:“余自庚辰之秋,戒为诗,於弢言语,简思虑之指言之详,然不能坚也。” |
天戒 |
|
示戒 |
|
两戒 |
⒈ 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⒉ 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⒊ 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⒈ 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引 《新唐书·天文志一》:“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故《星传》谓北戒为 胡 门,南戒为 越 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七:“踏徧 中华 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陈世宜 《游双清别墅即事一首索中垒和》:“行行心跡双清地,莽莽河山两戒思。” ⒉ 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引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岂 |
戒装 |
⒈ 准备行装。 ⒈ 准备行装。 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亦既戒装,皇心载远,夕帐亭皋,晨仪禁苑。” 明 唐寅 《送廖通府帐词启》:“三年报政,将献绩于 虞 廷;千里戒装,听歌驹於祖道。” |
猪八戒 |
|
戒鼓 |
⒈ 击鼓。 ⒈ 击鼓。 引 《周礼·夏官·太仆》:“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 郑玄 注:“戒鼓,击鼓以警众也。” 《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既戒鼓而骇众,用牲可以已矣。” 俞樾 《群经平议·穀梁传》:“戒即击鼓之名,字亦作駴。” |
戒持 |
⒈ 具备。 ⒈ 具备。 引 《墨子·备穴》:“戒持罌,容三十斗以上,貍穴中,丈一,以听穴者声。” 岑仲勉 注:“戒,备也。持,跱也,具也。” |
闺戒 |
⒈ 旧指妇女应遵守的戒条。 ⒈ 旧指妇女应遵守的戒条。 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翁叱女曰:‘女子不守闺戒,既自玷,而又以玷人。’” |
戒石铭 |
⒈ 戒石上所刻的铭文。 ⒈ 戒石上所刻的铭文。参见“戒石”。 引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二年六月》:“癸巳,颁 黄庭坚 所书 太宗 御製《戒石铭》於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泰陵 书《戒石铭》赐郡国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用《蜀檮杌》中所载 孟王 昶 文。” |
戒世 |
⒈ 告戒世人。 ⒈ 告戒世人。 引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二三》:“此章是夫子苦口戒世语,不当如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人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