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信 |
⒈ 守信。 ⒈ 守信。 引 唐 段文昌 《平淮西碑》:“愬 诚明在躬,秉信不挠。” |
风中秉烛 |
⒈ 在风中拿着的蜡烛。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⒈ 在风中拿着的蜡烛。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引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亦作“风中之烛”。 明 李贽 《覆邓石阳书》:“往往见今世学道圣人,先觉士大夫,或父母八十有餘,犹闻拜疾趋,全不念风中之烛,灭在俄顷。”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我两口儿年纪老了,真是风中之烛。” 《镜花 |
秉鞭 |
⒈ 执鞭。比喻执政。 ⒈ 执鞭。比喻执政。 引 《楚辞·天问》:“伯昌 号衰,秉鞭作牧。” 王逸 注:“秉,执也;鞭以喻政。” |
秉公 |
⒈ 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例 秉公执法。 英 justly; ⒈ 持心公正;主持公道。 引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而人臣之道,必秉公为国。” 《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 峻青 《秋色赋·胶济线上》:“天真的人们曾经对三人小组抱有希望,以为他们会秉公处理。” ⒈ 按照公正、公平的标准。 例 如:「针对这个案件,社会大众都希望执事单位能秉公处理,勿枉勿纵。」 反 徇私 英语 justly, impartially 德语 |
秉正 |
⒈ 持心公正。 ⒈ 持心公正。 引 《明史·王家屏传》:“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大凡人能清约,即能秉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各各总要真心秉正,同辅朝纲。” ⒈ 秉持正道。 引 《西游记·第二七回》:「自从涅槃罪度,削发秉正沙门。」 |
秉笔太监 |
⒈ 明代皇帝谕旨或批发奏章,常授命内监先写事目,称之为“秉笔太监”。 ⒈ 明 代皇帝谕旨或批发奏章,常授命内监先写事目,称之为“秉笔太监”。 引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批本处》:“国初鑑 明 季秉笔太监专擅弄权之弊,特简 满 翰林官一员……专司批发之责。” |
秉臬 |
⒈ 谓执掌刑法。 ⒈ 谓执掌刑法。 引 清 尹会一 《与方观察书》:“顷闻秉臬 京畿,深喜俊杰大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尹三公子 秉臬 楚南 时曾寄诗。” |
秉常 |
⒈ 执持常理。 ⒈ 执持常理。 引 《国语·晋语一》:“若不知辱,亦必不知固秉常矣。”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⒈ 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⒈ 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引 草明 《乘风破浪》一:“别的不敢说,说到‘铁牛’,我侍候它快将二十年,它的脾气哪一点我不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是这样,高炉更是这样。” |
秉钧衡 |
⒈ 谓执掌政权。 ⒈ 谓执掌政权。 引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与同列子弟为丞相》:“如 頲 与其父友同秉钧衡者,自古未闻。” |
参秉 |
⒈ 参与执掌。 ⒈ 参与执掌。 引 《旧唐书·宦官传序》:“内则参秉戎权,外则监临藩岳。” |
秉政劳民 |
词语解释 ⒈ 秉:掌握;劳:抚慰。掌握政治,抚慰百姓。旧时指统治者执政亲民。 |
秉宪 |
⒈ 执掌法令。 ⒈ 执掌法令。 引 唐 刘禹锡 《祭福建桂尚书文》:“秉宪朝右,剖符江壖。” 《明史·瞿式耜传》:“曹于汴 宜秉宪。” |
秉牍 |
⒈ 手持简牍。 ⒈ 手持简牍。 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 |
一秉虔诚 |
|
秉烛夜游 |
⒈ 拿着点燃的蜡烛在夜间游玩,指及时行乐。 英 have night outings with candles in hand; ⒈ 持烛夜游。谓须及时行乐。 引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⒈ 感叹时光易逝,须持烛夜里游乐。比喻及时行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也作「炳烛夜游」。 |
秉椒 |
⒈ 指《诗·陈风》中的《东门之枌》。因诗中有“贻我握椒”句,故称。 ⒈ 指《诗·陈风》中的《东门之枌》。因诗中有“貽我握椒”句,故称。 引 南朝 宋 鲍照 《拟<青青陵上柏>》诗:“舆童唱《秉椒》,櫂女歌《采莲》。” |
秉直 |
⒈ 持心正直。 例 为人秉直。 英 fair and impartial; ⒈ 持正。 引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晋书·李舍传》:“实有 史鱼 秉直之风。” |
秉枹 |
⒈ 执握鼓槌。 ⒈ 执握鼓槌。 引 《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鐘鼓。” |
秉国 |
⒈ 执掌朝政。 英 rule a country; ⒈ 执掌国政。 引 《后汉书·郑太传》:“今明公秉国平正,讨灭宦竖,忠义克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李忠定公》:“非 李纲 秉国,整立规画,何以成朝廷哉?” ⒈ 执掌国政。 引 《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秉国之均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
秉笔 |
⒈ 执笔。 英 do the actual writing; ⒈ 执笔。 引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⒈ 执笔为文。 引 《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侍言称辞,惇史秉笔。」 |
穿秉 |
⒈ 谓穿礼服而执朝笏。 ⒈ 谓穿礼服而执朝笏。 引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学规》:“凡行罚之际,学官穿秉序立堂上。”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七月》:“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知贡举等官於厅前备香案,穿秉而拜,诸士人皆答拜。” |
披秉 |
|
秉职 |
⒈ 犹言忠于职守。 ⒈ 犹言忠于职守。 引 汉 马融 《忠经·百工章》:“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 |
秉畀炎火 |
⒈ 谓将田中的害虫捉去烧掉。 ⒈ 谓将田中的害虫捉去烧掉。 引 《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郑玄 笺:“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与炎火,使自消亡。” 朱熹 集传:“故愿田祖之神,为我持此四虫,而付之炎火之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大田》之诗,‘秉畀炎火’者,捕蝗之术也。” 宋 苏轼 《次韵章传道喜雨》:“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 何纶锦 《捕蝗谣》:“秉畀炎火古有经,始不扑除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