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第三中学

威海电话纠错

普通 公办 中学

学校电话:0631-5521027

学校地址:山东省威海环翠区桥头镇驻地

学校简介

威海市第三中学位于环翠区桥头镇驻地,现占地110亩,是威海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高中。现有30个教学班、教职工144人、在校生1600人,先后获得威海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文明单位、乒乓球体育传统学校、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山东省电教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1年成功创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学校始建于1955年,孙粟平任校长。先后兴建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办公室各两排;学生、教工食堂一栋,共90间平房,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初步具备了办学条件。1956年8月,学校招收第一批新生,共192人,4个教学班。校名为烟台地区荣成县第四中学,属初级中学。校长刘少杰。同年,又建起了两排教室、四排学生宿舍,以及图书馆、理化室和教工游艺室,共计87间平房。

1958年10月,学校随桥头公社划归威海市,更名为威海市第三中学。1961年8月,学校增设高中部,招收了第一届高中生。1965年6月,学校又重归荣成管辖,改名为荣成县第十六中学。“文革”期间,学校下放到公社管理,改名为桥头公社中学。由于“文革”的冲击,十年间,学校教学工作和基本建筑均无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学校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常。1977年3月,荣成县统一调整,学校复名为荣成县第十六中学。此间,建起了校办工厂。1979年10月,刘鏖任校长。此时,又增建了教室、办公室、家属宿舍36间,扩大校办工厂40间,修建了学校大门,硬化了校门石路500平方米,并建起了教工澡堂、花园等。校容校貌有了改变,教学质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平,每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近50名。

1987年8月,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1989年8月,荣成县撤县改市,学校随之换名为荣成市第十六中学。1991年8月,市教育局调整学校领导班子,王淑信调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刘任学校调研员。1992年,学校大规模的改造校舍。荣成市政府投资新建了980平方米的办公楼,132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820平方米的伙房餐厅。学校自筹资金,师生齐动手,开挖了东崖,建起了22间约264平方米的商业服务中心。还硬化路面3450平方米,修建了路边绿化带,整建了花坛两座:一座增添了汉白玉浮雕,一座开挖了假山鱼池。并新建工人宿舍3间,车库一座,增添了程控电话,四通打字机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设备日臻齐全。在校舍改造中,教学第一线也捷报频传,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翻香。1992年底,王淑信升任校长。

1994年7月,因行政区域变动,学校随驻地桥头镇划归环翠区,经区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四中学,并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是年12月,经区团委批准,学校设立二级团委。1995年5月,王淑信调任教委工作,孙胜民任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95年11月,区团委批准四中团委为一级团委。

孙胜民同志主持学校工作以来,积极进行校舍改造和内部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经过8年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可容纳30个教学班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内部配套先进齐全、布局科学、整洁美观的花园式规范化学校。95-2000年,学校先后投资1087余万元,兴建了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64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自来水工程,改建的伙房、扩建了操场、硬化了通路;按部颁一类标准配足配齐了理化生音体美劳实验器材,增添了语音室、微机室、内部电视采编系统,使“三机一幕”进入了教室,充实了图书馆藏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内部设施。孙胜民同志1998年被环翠区区委聘任为学校校长。1999年7月,鞠国兴同志被区委组织部聘用为学校副校长。

2001年,学校投资300万元兴建了4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阶梯教室;投资125万元率先在全区高中建起了校园网,为每个教室和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投资90万元进行“校园绿化、美化、明亮化、档次化”的校舍改造;投资150万元高标准充实实验室、阶梯教室配套设施,增添了天文台、舞蹈室、电教中心,年度总投资675万元。

2002年,学校向北征地15亩,投资500万元兴建了6000平方米的多功能餐厅(一层为餐厅、二楼体育馆)和6000平方米的师生公寓楼,这二项工程被列入了当年威海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八件实事”之一,它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师生住宿、吃饭、室内活动等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

在进行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连续六年高考超额完成区教委下达的指标,1997—2001年高考超标率列全区第一;师资力量和教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全校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称号各四人次,省、市教学能手四人次。在抓好建设、完善设施、强化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进行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活化工资”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了学校内部活力,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分餐、分组承包、对外招标”的食堂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师生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学校师生精神振奋、上下一心、干劲十足,呈现出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

2003年9月30日,威海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市区高中段学校上划市级管理,我校随之上划,为威海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中。同年,学校开始了加强音、体美特长教育和进行了财会、计算机、法律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2004年高考,特长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5年3月2日,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马世和在四中召开了四中兴建操场建设规划现场会,5月26日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向西征地40亩,即在原威海十三中的基础上兴建“威海四中400米塑胶操场”,并将此工程列入市政府“三个一批”工程之一。预计投资将达到1500万元。同时,学校南操场新开辟东西大道,学校也邻道兴建南校门。

2005年5月,市政府批准威海四中为综合性高中,兼容普通高中、专业特长、职业教育为一体,肩负开学预备教育和就业教育双重任务。同月,学校原教务处主任邓思源、总务主任王振平分别被提拔为主管教学和总务的副校长,6月,学校中层领导进行了新一轮的竞争上岗。领导班子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壮大。同年高考,取得本科上线177人的佳绩,对口高职的财会专业班考取本科25人,再创全省高职单班本科上线最好成绩。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2006年3月13日中共威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2006年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威发[2006]5号),确定投资2410万元兴建威海四中综合楼、学生公寓楼。3月18日起,学校先后拆除了原平房校舍、南办公楼、东崖子商业网点、原校办工厂、老餐厅和原校门,3月27日综合楼划线开工,4月7日公寓楼划线开工;6月11日综合楼主体工程封顶,6月26日公寓楼封顶;9月5日教师搬住综合楼,标志着综合楼投入使用;9月8日原北办公楼拆除。在大规模校舍改造的同时,学校还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学校工厂、兴建了学校南大门、临街网点房和学校围墙;投资30多万元迁建了锅炉房,改造了全校的供暖系统,保证了冬季供暖的正常进行;投资40多万元兴建了师生太阳能浴池;对体育场、综合楼、公寓楼、报告厅、图书馆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装修,预计投资达200多万;对整个校园进行了全面的绿化、硬化、亮化和文化建设,其中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四个花园,绿化面积达12000平方米;投资近600万元新铺大烧板理石路面3800平方米,累计校内投资接近1200万元。2006年校舍改造达到了学校历史的最高峰,完成了学校整体规划,校园面积扩大至110多亩,总建筑面积达到了46000多平方米。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建设和设施配套进入了全市先进学校行列。

随着2004年6月28日市直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威海二中与威海三中(原)合并为威海二中,2008年8月文登十一中也划为市直高中;为加强管理,规范名称,经威海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决定,自2009年3月4日起,威海四中更名为“威海市第三中学”(威编办【2009】12号)。

威海中学同城推荐

最新威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