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竹山县第二中学

十堰电话纠错

普通 公办 中学

学校电话:0719—4441782—811

学校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

学校简介

    竹山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施洋烈士的故乡宝丰镇,校园占地面积62亩。校园绿树成荫,花开四季,地势平坦、环境优雅,孕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综合楼、学生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发展迅猛,教职工13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9人、一级教师41人,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77人,专科26人。

竹山,古称上庸.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之处,地处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总面积为三千五百八十五平方千米。属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下举目皆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萧条,文化落后。许多地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投入文化事业,一是创办完全小学,让少年儿童能够上学读书;二是办扫盲班,动员青壮年进班学习。于是竹山县第一中学也应运而生了。 随着国家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世代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学文化的热情高涨了,他们涌跃送孩子上学。全县仅一所初级中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求学欲望。于是县委,政府决定创办竹山县第二中学。 竹山县第二中学坐落在竹山的西部精华之地——宝丰。那里人杰地灵,不仅有女娲造人的动人故事,有“女娲青锁”等优美景点,还是中国历史上让世人瞩目的武汉“二七”大罢工的领袖之一,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竹山二中于1955年秋动工兴建,1957年秋交付使用。占地面积三万零一十五平方米,地势平坦,呈长方形,四周筑有四十厘米宽,三米多高的围墙。第一批建筑土木结构房屋十五幢,设计合理,布局整齐.是郧阳地区当时乃至现在校区最好的学校之一。 学校的大门朝正东方向,青砖砌成,门外两旁各有一株梧桐树,春夏时节,枝繁叶茂,象两位高大雄壮的哨兵日夜守卫着校园,煞是威严.走进大门,一条二米宽的石灰混凝土路把校园一分为二。每条道路的两旁都栽种有柏树,像两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以标准的立正姿势,凛然的英雄气概,耸立于学校的整个校园。那挺拔的气魄、划一的排列,让每条大道充满着不可侵犯的盖世威风。 房屋的排列讲究对称美。学校的东半部是生活区,西半部是学习区,西南的大片区域是运动场。房屋的结构也整齐划一。教职工宿舍安排在校门的两边,共三幢,每幢十小间,每间约八平米。教室每幢三间,有走廊,青砖立柱。每幢房屋之间或树林,或菜地,或花圃,设计合理,使校园景色掩映成趣,花香四季,空气宜人。 学校本该是先建校,后招生,而竹山二中则是边建校边办学。1956年秋,学校就招收三个初中一年级教学班。这三个班由教育局出面安放在宝丰寺小学,并委托宝丰学区对二中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一年后,才搬回属于自己的学校。从1956年到1966年间,竹山二中每年招新生二到三个班不等。在校生基本上保持十个教学班左右。 由于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有了学校,有了学生,但师资力量却极为匮乏。1956年仅有教职工13人。学校领导二人。刘昆负责教学工作,王元成负责行政工作,没有校长。1957年秋,全校五个教学班,教职工一十八人,山西人王金海任校长,刘昆任教导主任,颜元连任副教导主任,王元成任政教主任。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竹山这本来都很穷苦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饥荒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穷困家庭几乎无一人幸存。学校教职工每天只有七两粮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工们仍然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了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力量,1958年8月,县教育局调齐建章到二中任副校长。1961年8月,县教育局派张兴炎到竹山二中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二中有了中国共产党支部。 在这十年中,虽然碰到种种困难,但是竹山二中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竞竞业业,乐于奉献,不仅把学校建设得更加完美,也为竹山培养了一千多名合格的中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竹山县第二中学姗姗学步似的走过了十年,正在兢兢业业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而来。1966年8月5日,随着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主席《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贴出,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他点燃了一把天火,神州大地顿时被污云浊雾所笼罩。竹山二中沉寂的校园喧嚣了起来,耳边听到的是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眼前看到的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景象。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种形势给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借题发挥,推波助澜,掀起了用武力打击那些社会“渣滓”和“阶级敌人”的黑色狂潮。对地富家庭出身的教师进行武力批斗,戴高帽子,挂黑牌子,驾飞机,游斗等一度成为时尚。学校不上课了,门窗玻璃被砸,几乎无一幸免。红袖章充斥着校园,大字报铺天盖地。刚刚创建的校园不到几天就被遭劫得面目全非,疮痍满目,一片狼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荡然无存。竹山二中被红卫兵改为“施洋中学”,“钢总部”取代了校委会。 1967年8月,毛主席发出“对红卫兵要进行教育”的伟大号召,停止串联,“复课闹革命”。紧接着就是“回原籍”浪潮,扩大办学。村办小学,管理区办初中,让学生就近上学。竹山二中位于双坝区域内,由此,又改名为“双坝中学”。 1970年春,竹山二中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育局的指示精神,开办高中班。首届招生50名,一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竹山西部的几个公社。招生的程序是经贫下中农推荐,学校协助政审,地道的贫下中农子女才有上学的资格。学制为二年。1971年以后的几年中,每年招两个初中班,三个高中班。高中招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严把学生入学资格关。 由于“宁要无产阶级的草,也不要资产阶级的苗”荒谬学说成为当时招生的政策界标,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呈现出“高中的学生,初中的课本,小学的水平”的可笑局面。一个教学班内的学生,学习基础优劣悬殊很大,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真是“顾及这头而失了那头”。 上课无本,课无定本,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让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内容。政文课以读报为主或者学习《毛泽东选集》,只有那样才不会犯错误。写作课就写批判文章。主要是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数学、物理、化学也只不过是接触一点最基础的东西。为防止革命后代崇洋媚外,也有师资的原因,学校不开外语课。 除此之外,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仅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毛主席指示精神鼓舞下,竹山二中办起了粉笔笔厂、肥皂厂、理发店等所谓的校办工厂。学农的活动最多,也是当时的主流。送肥下乡是每周必不可少的大型公益活动。到了农忙季节,学校以班为单位组成支农小分队,到附近生产队去做农活。加上校内劳动每周至少有三个下午要参加劳作。每天还有军事动作训练,还进行了一次从宝丰到秦古远距离拉炼。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但是青年人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也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他们所缺少的却是文化理论知识。他们有的拿着高中毕业证书时感叹不已,说不出心理是什么滋味。 生命在于挑战,精彩在于追求。十年间,大风大浪摔打出了一个坚强、团结的竹山二中领导集体。在以校长党支部书记张玉丑,副校长齐建章、蔡锦顺,教导主任王存觉,政教主任周玉广为首的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正确引导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竹山二中在风云变幻中坚持维护学校利益,不至于出现大的动乱。他们是竹山二中的功臣,二中人将永远怀念他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有一颗精诚的心,再加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十堰中学同城推荐

最新十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