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 教学规模:
- 周边环境:
- 收费合理:
- 教学设备:
- 教学质量:
- 师资力量:
- 校园环境:
- 社会影响:
- 校园食堂:
悠悠的建溪似一条迷人的彩练,由北向南飘逸而去;肃穆庄严的孔庙,融涵深邃的儒家思想,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雄镇南天的鼓楼,标志这里曾是帝王建都兴邦之地,记载着芝城古老而灿烂的历史。
建瓯,自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设立建安县,是福建省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县;曾为闽地汉置第一郡、唐设第一州、宋立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几度相当于福建的“省会”。五代时,曾一度成为闽国帝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从“福州”和“建州”各取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司”,“福建”域名由此而来,为元代正式确定省名奠定了基础。地域灵显,遗存众多。改建于五代十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五凤楼(今称鼓楼)、始建于宋代的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公元317年的东岳庙、始建于公元558年的光孝禅寺等众多遗存,彰显着建瓯历史的厚重。
建瓯世代重视文化教育,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1位侯王,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家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建瓯历史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攒,源远流长,妍丽壮观。她见证了闽地的沧桑和变迁,她展示着闽越文化大摇篮的风采。
建瓯一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华山脚下,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书院。1906年改制为闽北第一所中学校“建郡中学堂”。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建宁府中学堂”、“建瓯中学校”、“福建省第五中学校”、“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49年“建瓯县立中学”并入后更名为“福建省建瓯人民中学”,1952年私立培汉中学并入后更名“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校名改称“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沿用至今。1962年被确立为省56所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被确立为省二级达标校,2005年9月转制为独立高中。自“建郡中学堂”创建至今百年来,学校经十五易校名,八迁校址,毕业学子五万余人。
曾在建瓯一中就读的一大批以杨峻德、刘葆彝、陈英、杨立、江上峰、徐洵、魏德馨、朱崇实、宋晓东、钟维平、朱清、陈小平、林中、刘登平、叶淑巧等为代表的革命烈士、将军功臣、专家学者、政界要员、商界精英、劳模标兵,他们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品质,诠释着瓯一中“公、勇、严、勤”的百年校训,昭示着瓯一中“勤奋、守纪、求实、上进”的优良校风。
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高考成绩多年居南平地区榜首,先后涌现两名省理科状元,17名南平市文、理科状元。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子们屡创佳绩,有全国信息学奥赛省一等奖、全国电脑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优秀特长生金奖……不胜枚举的成果体现了一中的育人特色,浓缩了一中人锲而不舍的耕耘。使建瓯一中成为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
目前,学校校园面积7052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816平方米,共有48个高中教学班级,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200余人。
学校先后获“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省优雅校园”、“省模范教工之家”、“省绿色学校”、“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省花园式单位”、“福建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千帆竞过浪潮涌,大风起兮云飞扬。放眼未来,建瓯一中将沐浴古老灿烂的文明之光,伴随时代的鼓点,迈着铿锵的步伐,秉承百年的学校文化积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追求卓越,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育素质卓越多元人才,创特色鲜明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一流的业绩促进学校品位提升,以自身的品牌和魅力谱写百年名校继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