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水调歌头 中秋朗读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

【注释】:
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 ,也流露了他对“ 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全篇用笔空灵回荡 ,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 ,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 ,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 ,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
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 ,明月挂南楼 。”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于是词笔又一振。
至此 ,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 横玉笛 ”、“倒金瓯 ”、“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 ”的“凄凉兴况 ”,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
“横玉笛 ,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 ,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 ”,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 ,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 ,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 ,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水调歌头 中秋》的诗词大意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回答景,不学宋玉消解悲愁。
收拾起来更凄凉,分配给尊中醁馨香,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在南楼。
惆怅胸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当时良夜,借我这里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靠着栏杆十二遍,宇宙像浮萍浮。
醉困不知道醒,敧床江流。
* 此部分翻译来自AI,仅供参考

《水调歌头 中秋》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唐代:韦庄

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

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

宋代:秦观

虎去藜藿采,珠在其川媚。

君子一诎信,实系天下事。

念昔元丰间,公初谪南裔。

托词吊湘水,闻者为心醉。

踰年憸臣逐,国老起相继。

除公守襄阳,士始有生意。

兹焉归法从,乃是朝廷计。

在公何足云,事业本余弃。

掖垣美花木,入直春正丽。

同僚看家风,立马挥九制。

明代:实印

钟声如一寺,林影望还分。

径转塔才见,轩开溪共闻。

相过成晚步,分坐见秋云。

诗卷娱禅暇,晴窗花气熏。

宋代:李复

杜曲樊川旧化城,东西相峙两牛鸣。

岩前宝塔藏遗烬,殿里长灯续旧明。

万法分流皆有相,一心息妄自无生。

丛林是处经行遍,会向东山记姓名。

宋代:宁参

何必观春渚,他山质自奇。

危层分荡漾,峭碧认逶迤。

禁陛宜相接,星机好共支。

高空如有阙,一补未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