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苏溪亭朗读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

《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翻译

《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戴叔伦 古诗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的诗词大意

苏溪亭上青草漫漫,谁在东风12栏。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此部分翻译来自AI,仅供参考

《苏溪亭》的网友点评

诗词推荐

唐代:于濆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唐代: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

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宋代:曹彦约

子也吾尝友,天乎独异渠。

仕无通籍禄,家有厚斋书。

讲说来匡鼎,风骚藉子虚。

争荣森窦桂,训不负蕃畲。

宋代: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嶢。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宋代:冯时行

屡款卢仙贡玉堂,谷梨霜饱每分香。

冰圆咀液凉疏齿,金醴吞甘浣热肠。

误诮斧斤讹鲁简,骇听名字笑吴娘。

好同火枣供嘉品,端此蟠桃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