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臲 |
|
鹬蚌相危 |
|
危言危行 |
|
见危授命 |
⒈ 临难见危,能挺身而出,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例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英 give one's life in peril; be ready to die for one's country i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⒈ 谓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 引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汉书·叙传下》:“欒公 哭 梁,田叔 殉 赵,见危授命,谊动明主。” 《明史·刘可训传》:“初无守土责,因奉命録囚,而乃见危授命,解围 成都。” 亦作“见 |
危迫 |
|
危栈 |
|
危困 |
|
去危就安 |
|
危栏 |
|
鸟覆危巢 |
|
变危为安 |
⒈ 指局势由危急转变为太平无事。 例 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反掌。——宋·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 英 change from danger into safety; ⒈ 变危急情势为安全。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也作「化危为安」。 近 化危为安 |
囏危 |
|
受命于危难之间 |
|
忠不避危 |
|
垂危 |
⒈ 接近死亡。 例 老人命已垂危。 英 fail; ⒉ 国家、民族临近危亡。 英 at one's last gasp; ⒈ 接近死亡。 引 明 袁宏道 《答沉伯函书》:“垂危之病,而加之以毒, 荆 人岂有命哉?” 清 顾炎武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 袁静 《伏虎记》第四八回:“望着这位生命垂危的战友,她的心里活象烧着一把火,两条肿得挺粗的腿儿全麻木了。” ⒉ 谓极其危险。 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 |
危而不持 |
|
危辙 |
|
危懔 |
|
乱危 |
⒈ 动乱;不安定。 ⒈ 动乱;不安定。 引 汉 焦赣 《易林·无妄之晋》:“乱危之国,不可涉域。” |
临危致命 |
⒈ 谓遇到危难肯豁出生命。语本《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⒈ 谓遇到危难肯豁出生命。 引 语本《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端委虎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本朝临危致命诸臣,据事直书,无庸瞻顾。” ⒈ 面临危难时,能英勇无私,牺牲生命。也作「临危效命」。 引 《旧唐书·卷一二八·段秀实传》:「有临危致命,殁而逾彰 |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
词语解释 ⒈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
于安思危 |
|
危仆 |
|
扶危救困 |
⒈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⒈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引 元 无名氏 《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箇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元 无名氏 《活拿萧天佑》第一折:“你是那调和鼎鼐庙堂臣,扶危救困安邦器。” 亦作“扶危济困”。 《水浒传》第三八回:“多听的江湖上来往的人説兄长清德,扶危济困,仗义疏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戒杀放生》:“要之扶危济困,是君子之存心。” 郭沫 |
屯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