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甲底兵 |
|
八旗兵 |
词语解释 八旗兵 [ bā qí bīng ] ⒈ 清代兵制。 引证解释 ⒈ 清 代兵制。 努尔哈赤 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为一旗。共设八旗。 皇太极 时,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 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 |
试兵 |
|
窥兵 |
⒈ 观兵;炫耀武力。 ⒈ 观兵;炫耀武力。 引 《战国策·秦策三》:“今反闭而不敢窥兵於 山 东者,是 穰侯 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苏秦 约六国为纵,强 秦 不敢窥兵于 关 外。” ⒉ 闚兵:用兵进犯。 引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三》:“赵 有 廉颇 马服,秦 不敢闚兵 井陘。” 《后汉书·李固传》:“故羣俊竞至,名过 齐桓,秦 人不敢闚兵於 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 |
兵防 |
⒈ 军队设防。 ⒈ 军队设防。 引 明 高启 《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 |
招兵买马 |
|
拥兵自固 |
|
征兵 |
|
重兵 |
|
舟兵 |
|
斗兵 |
⒈ 犹战士。 ⒈ 犹战士。一本作“鬭兵”。 引 唐 高适 《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练兵 |
⒈ 训练军队。 英 train troop; ⒉ 磨练武器。 英 sharp knife; ⒈ 训练军队。 例 如:「练兵的重点在练胆、练力、练技。」 |
小兵 |
⒈ 小规模的战乱。军队里的兵。 ⒈ 小规模的战乱。 引 《吕氏春秋·孟冬》:“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此占郡内当有小兵,然不为害。” ⒉ 军队里的兵。 引 茅盾 《子夜》二:“我的职业是医生,在我看来,小兵身上的伤和军长身上的伤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五家邻居》:“他说他是一个老军人,从小兵升到排长。” |
劳兵 |
⒈ 慰劳军队。 ⒈ 慰劳军队。 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孝文帝》:“帝遣丞相 灌婴 击 匈奴,文帝 自劳兵至 太原 代郡。” |
富国彊兵 |
词语解释 ⒈ 使国家富裕,军力强盛。亦作“富国强兵”。 |
兵交 |
⒈ 兵器相接。谓交战。 ⒈ 兵器相接。谓交战。 引 《左传·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间可也。” 《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篤信机鬼,尚诅祝,每出兵则先卜。卜有四……四,以矢击弓弦,审其声,知敌至之期与兵交之胜负。” ⒈ 战争。 引 《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古者兵交,使在其中。」 《文选·陆机·辩亡论》:「威棱则夷羿震荡,兵交则丑虏授馘。」 |
腹中兵甲 |
词语解释 ⒈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
兵燧 |
⒈ 犹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燃举的烟火。借指战乱。 ⒈ 犹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燃举的烟火。借指战乱。 引 清 龚自珍 《平均篇》:“至极不祥之气,鬱於天地之间,鬱之久乃必发为兵燧,为疫癘,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 王闿运 《李仁元传》:“江西 院司知兵燧日远,因议转餉。” |
口兵 |
⒈ 以口为兵器。比喻言语伤害人。 ⒈ 以口为兵器。比喻言语伤害人。 引 《魏书·岛夷萧衍传》:“詃惑愚浅,大言以惊俗;驱扇邪僻,口兵以作威。” 唐 刘禹锡 《口兵戒》:“口兵之起,其刑渥焉。” |
贵德贱兵 |
词语解释 ⒈ 贵德:重视德行;贱兵:轻视武力。比喻重德行感化,不重强制刑罚。 |
句兵 |
⒈ 兵器,戈戟之属。 ⒈ 兵器,戈戟之属。句一本作“勾”。 引 《周礼·考工记·庐人》:“句兵欲无弹。” 郑玄 注:“句兵,戈戟属。” 《吕氏春秋·知分》:“直兵造胷,句兵鉤颈。” 高诱 注:“句,戟也。” |
穷兵 |
|
应兵 |
⒈ 谓敌兵压境起而应战的军队。 ⒈ 谓敌兵压境起而应战的军队。 引 《文子·道德》:“用兵者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 《汉书·魏相传》:“敌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 唐 白居易 《议兵》:“相时观衅,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札》:“彼必怒而以师临我,然后徐起应之,以逸待劳。此古人所谓应兵,其胜十可六七。” 明 唐顺之 《读<春秋>》:“ |
诗兵 |
|
练兵秣马 |
⒈ 训练兵士,喂饱战马。谓作好战斗准备。 ⒈ 训练兵士,喂饱战马。谓作好战斗准备。 引 宋 苏洵 《几策·审敌》:“将遂练兵秣马以出於实,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