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山之泣 |
⒈ 谓家人离散的悲痛。 ⒈ 谓家人离散的悲痛。参见“桓山鸟”。 引 《梁书·元帝纪》:“惵惵黔首,路有衔索之哀;蠢蠢黎民,家陨 桓山 之泣。” 亦作“桓山之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北面事亲,别舅摛《渭阳》之咏;堂上养老,送兄赋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 |
泣血枕戈 |
|
杨朱泣岐 |
|
向隅而泣 |
|
剖心泣血 |
|
椎心饮泣 |
|
泣血捶膺 |
|
鲁女泣荆 |
词语解释 ⒈ 比喻留恋旧物,勾起对往事的缅怀。 |
泣红亭 |
|
垂泣 |
⒈ 无声而流泪。 ⒉ 指低声哭。 ⒈ 无声而流泪。 引 《韩非子·五蠹》:“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正始九年》:“他日,﹝ 李胜 ﹞又向 爽 等垂泣曰:‘太傅病不可復济,令人愴然!’” 胡三省 注:“无声而出涕,曰垂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好蓄 宋 板书, 青田 石印章。有友借观,误堕地碎, 载扬 垂泣三日,其风趣如此。” ⒉ 指低声哭。 引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我听到 |
擗踊哭泣 |
|
咽泣 |
|
巷泣 |
|
沾泣 |
|
伯俞泣杖 |
⒈ 指孝顺父母。 ⒈ 汉韩伯俞受母责打,感念母亲力衰而哭泣。见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后比喻孝顺。 引 《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伯俞泣杖。」 |
鬼泣神号 |
⒈ 同“鬼哭神号”。 ⒈ 同“鬼哭神号”。 引 清 感惺 《游侠传·侠圆》:“一丛白草杂黄沙,鬼泣神号心乱麻。” |
山走石泣 |
|
泣竹 |
|
惊天地泣鬼神 |
⒈ 天地震动,连鬼神也感动得流泪。形容非常惊人和感人。 ⒈ 天地震动,连鬼神也感动得流泪。形容非常惊人和感人。 引 《红旗飘飘·编者的话》:“在我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上,有着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花城》1981年第5期:“一切都好像很简单,很平易,并不像他原来所想象过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 |
丹泣 |
⒈ 血泪。 ⒈ 血泪。 引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屑丹泣於下壤,傃慇忧於上旻。” |
哭泣 |
⒈ 有声称哭,无声称泣;泛指小声地哭。 例 他们在一起哭泣。 英 weep; cry; ⒈ 哭和泣。后泛指哭。 引 《礼记·檀弓上》:“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 孔颖达 疏:“哭泣之哀,谓有声之哭,无声之泣,并为哀。”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弔客不忍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雄》:“贼遂猖獗,挺入 陕 境,至 盩厔,秦 惟闭城独守,日夕哭泣,目皆肿。” 丁玲 《团聚》:“她伏在床上嗖嗖的 |
泣荆之情 |
|
血泣 |
|
泣血涟如 |
|
泣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