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 |
⒈ 感化;教化。 ⒈ 感化;教化。 引 晋 傅玄 《晋鼙舞歌·大晋篇》:“唐 虞 至治,四凶滔天。致讨俭钦,罔不肃虔。化感海外,海外来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周振甫 注:“化感,教化也。” 《北史·张华原传》:“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 华原 临政,州东北七十里 甑山 中,忽有六駮食猛兽,咸以为化感所致。” |
感爱 |
⒈ 受感动而喜爱;感激爱戴。 ⒈ 受感动而喜爱;感激爱戴。 引 《红楼梦》第三四回:“王夫人 听了这话……心下越发感爱 袭人。” 季新 《<红楼梦>新评》:“威力能支配人之恐怖心,不能支配人之感爱心。”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幸而我兵士感爱我,一直保护到解散前敌时。” |
感士 |
词语解释 感士 [ gǎn shì ] ⒈ 见“感激士”。 引证解释 ⒈ 见“感激士”。 |
神感 |
|
感知 |
⒈ 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 英 perception; ⒈ 哲学名词。感觉与知觉的统称。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英 make sth.reflected in consciousness through sense organs; ⒈ 感激知遇。 引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空吟风水,感知怀恋。”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忧往喜还,顿忘於行役;感知酬德,聊副於心期。” ⒉ 感觉与认识。 引 亚泉 《物质进化论》:“宇宙间三者(物质、生命、心灵)以外,别无现象,则所谓定 |
愁感 |
⒈ 犹愁思。 ⒈ 犹愁思。 引 宋 曾巩 《送刘医博》诗:“小人久病如愁感,每嘆地僻无良医。”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他始终又引起我另一方面的愁感。” |
感愁 |
⒈ 感伤愁苦。 ⒈ 感伤愁苦。 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仁者惻怛爱人,谨翕不争……无嫉妬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詖之事,无辟违之行。” |
酸感 |
|
激感 |
⒈ 激动,感慨。 ⒈ 激动,感慨。 引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公主诔》:“人谁不殁,怜尔尚微。阿保激感,上圣伤悲。”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而建了不世之功,退老闲居的 惠灵吞,日暮出游,驱车到此战争旧地,他也有一番激感!” |
感铭 |
⒈ 感激而铭记于心。 ⒈ 感激而铭记于心。 引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张 感铭致谢,释然如旧交。” 宋 陈师道 《答陈先辈书》:“书问见貽,感铭斯切。” |
感受 |
⒈ 受到;感染。生理学上指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例 感受风寒。 眼睛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光的刺激,识别图象。——《眼睛与仿生学》 英 be affected by; ⒈ 体会;感想。 例 生活感受。 这次下乡巡回医疗,感受很深。 英 experience; feel; ⒈ 接受;接触。 引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精神恍惚。”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麻疯这个毛病,要地土热的地方才有,大约总是湿热相鬱 |
感人至深 |
词语解释 ⒈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
感慕 |
⒈ 感念仰慕。 ⒈ 感念仰慕。 引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 宋 曾巩 《陈君式恭轩》诗:“名郎感慕同桑梓,手植依然一亩宽。” 《明史·外国传四·琉球》:“中山 亦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 生姑、鲁妹 二人,先后来肄业,其感慕 华 风如此。”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独苦歷史残闕,无以作人感慕前民之念。” ⒈ 感动思慕。 引 《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若 |
感受器 |
词语解释 感受器 [ gǎn shòu qì ] ⒈ 神经系统的末梢组织,能把所感受的外界刺激变成神经兴奋传入中枢神经。如表皮下面的接触、疼痛和温度的感受器等。 |
感说 |
词语解释 感说 [ gǎn shuō ] ⒈ 见“感悦”。 引证解释 ⒈ 见“感悦”。 |
感愧 |
⒈ 自愧不如的感想(感愧不已) 英 feel grateful and shame; ⒈ 既感激又惭愧。亦指感激或感谢。 引 《晋书·孝友传·孙晷》:“时年饥穀贵,人有生刈其稻者, 晷 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宋 苏轼 《与黄洞秀才书》之一:“寄示石刻,感愧雅意。”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斋相借,令弟感愧无地。” 叶圣陶 《席间》:“乃蒙我师奖赞,为之作序,感愧无已。” |
今昔之感 |
⒈ 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 ⒈ 从眼前的现状回忆过去的情境。多表示对世事的感慨。 引 《歧路灯·第一四回》:「今日碧草轩饮酒,诸旧好俱在,谭孝老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怆莫状。」 |
感遇忘身 |
词语解释 ⒈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报。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 |
感忿 |
词语解释 感忿 [ gǎn fèn ] ⒈ 见“感愤”。 引证解释 ⒈ 见“感愤”。 |
好感 |
⒈ 对人对事满意或喜欢的情绪。 例 对他有好感。 英 good opinion (impression); ⒉ 喜欢;宠爱,宠信。 例 你千方百计骗取我的好感。 英 graces; ⒈ 对人对事满意或喜欢的情绪。 引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 洪深 《青龙潭》第二幕:“县长对你们有好感,你们在乡下可以占多少光!” 何其芳 《韩同志和监狱》:“我们是对他有好感的。” ⒈ 对人对事有满意或喜欢的感觉。 例 如:「他的翩 |
交感 |
⒈ 相互感应。指性交。 ⒈ 相互感应。 引 唐 韩愈 《祭董相公文》:“五气叙行,万汇顺成,交感旁畅,圣贤以生。” 宋 苏辙 《南郊贺表》:“神人交感,德泽旁周。”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见了寻常人却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 ⒉ 指性交。 引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此后恍恍惚惚,合眼就梦见 吴氏 来与他交感。” ⒈ 互相感应。 引 唐·韩愈〈祭董相公文〉:「五气叙行,万汇顺成,交感旁畅,圣贤以生。」 |
感今思昔 |
词语解释 感今思昔 [ gǎn jīn sī xī ] ⒈ 见“感今怀昔”。 引证解释 ⒈ 见“感今怀昔”。 |
感竦 |
词语解释 感竦 [ gǎn sǒng ] ⒈ 见“感悚”。 引证解释 ⒈ 见“感悚”。 |
感欷 |
⒈ 亦作“感唏”。 ⒉ 感激欷歔。 ⒈ 亦作“感唏”。感激欷歔。 引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蜀 人苦 杨琳 寇掠,公单船往説, 琳 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 清 吴定 《答任幼直先生书》:“先生孜孜进贤,故不量 定 之庸駑而惠恤之,执书感唏,敢违嘉命。” 朱祖谋 《<半塘定稿>序》:“况乎夙以文字相切劘……而甫接其书,遽闻其死者,此予所由摧伤感欷而不能自已也。” |
感悦 |
⒈ 亦作“感说”。 ⒉ 感动喜悦。 ⒈ 亦作“感说”。感动喜悦。 引 《韩诗外传》卷一:“宋 人闻之,儼然感説,而 晋国 日昌。” 《后汉书·虞延传》:“有囚於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 延 率掾,殯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南朝 宋 鲍照 《转常侍上疏》:“欣喜感悦,不敢伪让。”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之爱才宥过,闻之者莫不感悦。” 《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景公 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