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的组词

芦字的常见组词有:藜芦、押不芦、掩口葫芦、指冬瓜骂葫芦、油葫芦、依本画葫芦、依葫芦画瓢、依样画葫芦、依样葫芦、摁倒葫芦瓢起来、瓠芦、上不得芦苇、沙芦菔、衔芦、西葫芦、水葫芦、响葫芦、随葫芦打汤、踏芦渡江、糖葫芦、提壶芦、提胡芦、青芦叶、芦藩、芦丁、芦荻、芦笛、芦荡火种、芦荡、芦柴、芦箔、穷士芦、看样画葫芦、蒲芦、毛葫芦军、毛葫芦兵、没嘴葫芦、没嘴的葫芦、闷葫芦罐儿、闷葫芦、闷嘴葫芦、明月芦花、酒葫芦、酒胡芦、壶芦、黄芦树、黄芦木、黄芦、寒芦、芦苻、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芦字相关信息

  • 拼音
  • 部首
  • 总笔画7画
  • 统一码82A6
  • 五笔AYNR
  • 仓颉THS
  • 郑码EWM
  • 四角44207

芦lúㄌㄨˊ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

含芦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响葫芦
苞芦 ⒈ 芦笋。 ⒈ 芦笋。 引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碧鲜俱照筯,香饭兼苞芦。” 仇兆鳌 注引 蔡梦弼 曰:“苞芦,芦笋也。” 方之 《杨妇道》:“看来,是谁偷了别人的苞芦,半路撞见了人,便张张皇皇把苞芦塞到这儿来了。”
毛葫芦军 ⒈ 元顺帝时召募的一种地方地主武装。其作用略同于团练。明代沿其制,尝用以抵抗倭寇和镇压农民起义军。 ⒈ 元顺帝 时召募的一种地方地主武装。其作用略同于团练。 明 代沿其制,尝用以抵抗 倭 寇和镇压农民起义军。 《元史·朵尔直班传》:“会盗起 河南 ……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而中的者赏之,由是人皆为精兵。 引 金 商 义兵以兽皮为矢房,状如瓠,号毛葫芦军,甚精鋭。列其功以闻,赐敕书褒奬之,由是其军遂盛,而国家获其
酒葫芦 ⒈ 亦作“酒胡芦”。 ⒉ 盛酒的葫芦。 ⒈ 亦作“酒胡芦”。盛酒的葫芦。 引 金 完颜璹 《渔父词》之一:“钓得鱼来卧看书,船头稳置酒葫芦。” 元 徐再思 《卖花声》曲:“碧桃红杏桃源路,緑水青山水墨图,杖头挑着酒胡芦。”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王乡老 执定瓦臺盘, 赵忙郎 抱着酒胡芦。”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 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身上总是一边戴着乐器,一边
葫芦题 词语解释 葫芦题 [ hú lú tí ] ⒈ 见“葫芦提”。 引证解释 ⒈ 见“葫芦提”。
芦粟 ⒈ 高粱的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俗称甜芦粟,茎可生吃或制糖。 ⒈ 高粱的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俗称甜芦粟,茎可生吃或制糖。 引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黍稷粱粟》:“芦粟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高七尺,如芦、荻也。” 锺广言 注:“芦粟:是高粱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米可酿酒及製糖,秆甜,可生吃及製糖。 江苏、江西 等地也有叫高粱为芦粟的。” ⒈ 植物名。禾本科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中含糖量高,可生食,并可作为制糖的
油葫芦
依样画葫芦 ⒈ 照着真葫芦去画葫芦。比喻一意模仿而没有创新。 例 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称所谓依样画葫芦耳。——宋·魏泰《东轩笔录》 英 mechanically; play the ape; ⒈ 亦作“依本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一:“穀 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 引 太祖 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
芦簰 ⒈ 用芦苇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⒈ 用芦苇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的水上交通工具。一本作“芦牌”。 引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且芦簰荻筏,竟浦浮江。”
没嘴葫芦 ⒈ 比喻哑口无言或不大说话的人。 ⒈ 比喻哑口无言或不大说话的人。 引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王小二,你这没嘴葫芦,倒会贴怪。” 《人民日报》1985.1.7:“人们都跟 虎妞妞 说话, 留柱儿 倒成了没嘴葫芦,只一个劲地向老少爷儿们让烟。” ⒈ 比喻不说话或很少说话的人。 引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王小二,你这没嘴葫芦,倒会贴怪,既然如此,请那壁官人百花亭上来。」 《红楼梦·第七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
芦芽 词语解释 芦芽 [ lú yá ] ⒈ 芦苇的芽,即芦笋。 英 reed's bud;
芦席 ⒈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⒈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引 洪深 《赵阎王》第二节第三幕:“别说棺材,连芦席片儿都没有。”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十三章:“祝永康 向她了解做芦席的情况。” ⒈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芦沟桥 ⒈ 见“卢沟桥” 英 Luogouqiao; ⒈ 在 北京 广安门 西,跨 永定河 上。建于 金,清 初重建。全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共精刻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 中国 军队在此抗击 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 日 战争的序幕。 引 明 徐祯卿 《送士选侍御》诗:“芦沟桥 下东流水,故人一尊情未已。” 毛泽东 《反对投降活动》:“中华民族在 日本 侵略者面前,历来存在的劈头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战不战的问题…… 芦沟桥
芦莩 ⒈ 芦苇内壁的薄膜。 ⒈ 芦苇内壁的薄膜。 引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大蔟” 唐 孔颖达 疏:“熊氏 云:‘按吹灰者,谓作十二律管,於室中四时位上埋之,取芦莩烧之作灰,而实之律管中,以罗縠覆之,气至则吹灰动縠矣。’”
得胜葫芦 ⒈ 喻指能说会道的嘴巴。 ⒈ 喻指能说会道的嘴巴。 引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四折:“卖弄他能爱女、有权术,怎禁那得胜葫芦,説到有九千句。”
依本画葫芦
看样画葫芦 ⒈ 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⒈ 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引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却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样画葫芦,又把那别新郎的铺盖捲。”
芦笙节 词语解释 ⒈ 也称“九月芦笙会”。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为期2芦笙节3天。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会场,开展以跳芦笙舞为主的各种文体活动,庆祝丰收。
芦人 ⒈ 刈芦苇的人。 ⒈ 刈芦苇的人。 引 晋 郭璞 《江赋》:“芦人渔子,摈落江山。” 唐 王起 《烹小鲜赋》:“若乃海曲芦人,江潭舟子,厌颁首於蒲藻,得纤鳞於沼沚。”
芦衣 ⒈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南朝·宋·师觉授《孝子传》:“闵子骞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 ⒈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 南朝 宋 师觉授 《孝子传》:“閔子騫 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后遂以“芦衣”为孝子的典故。 引 子騫 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
笔芦 ⒈ 相传唐李白墓上所生芦苇形状如笔,人称“笔芦”。 ⒈ 相传 唐 李白 墓上所生芦苇形状如笔,人称“笔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笔芦》:“姑熟 青山 李白 墓,生芦,其形如笔,号‘笔芦’。 引 绩溪 舒頔 道原 有诗云:‘笔芦萧萧 青山 巔。’”
葫芦 ⒈ 一年生蔓草,叶如心形、互生,花白色,果实如大小二球重叠,除其果肉,可充器皿。 英 bottle gourd; ⒉ 该蔓草之果实。 ⒊ 葫芦属某些植物的泛称。 ⒋ 用作中药的该种植物的干燥果实,用于利尿消肿。 英 bottle gourd peel; ⒌ 滑车的俗称。 英 block; block and tackle; tackle; ⒍ 由葫芦壳做的器具(如瓶、壶) 例 取一葫芦。——宋·欧阳修《归田录》 英 calabash; ⒎ 糊涂,宋元时有“葫芦提”俗语,意即糊里糊涂;葫芦庙,《红楼梦》里虚拟的庙名。意即糊里糊涂
芦菔 ⒈ 即萝卜。 ⒈ 即萝卜。 引 《后汉书·刘盆子传》:“﹝宫女﹞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蔓菁》:“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 石声汉 注:“‘芦菔’,现在写作‘萝卜’、‘莱菔’。” 清 赵翼 《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而纪以诗》:“食指忽然动,篱落见芦菔。” ⒈ 萝卜。 引 《说文解字·舟部》:「服,芦菔,似芜菁,实如小尗者。」 清·段玉裁·注:「今之萝卜也。」 《后汉书·卷一
毛葫芦兵 词语解释 毛葫芦兵 [ máo hú lú bīng ] ⒈ 见“毛葫芦军”。 引证解释 ⒈ 见“毛葫芦军”。
电葫芦 词语解释 ⒈ “电动滑车”的俗称。用电力驱动的吊挂式起重机械。多用于临时性吊装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