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饰 |
⒈ 点缀,粉饰,润色。 英 adorn; ⒈ 点缀,粉饰。 引 《汉书·循吏传序》:“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晓达吏方, 戴胄 旋更于二辖;润饰儒术, 平津 即至于三公。”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其于当世之弊,有不能正,则依违其间,稍加润饰,以幸无祸。” ⒉ 犹润色。参见“润色”。 引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丁敬礼 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 唐 范摅 《云 |
润辞 |
|
韶润 |
|
润文 |
⒈ 修饰文字。特指为翻译的经文润色。见“润文使”。 ⒈ 修饰文字。特指为翻译的经文润色。 引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 ⒉ 见“润文使”。 |
澄润 |
⒈ 清雅温润。 ⒈ 清雅温润。 引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子耕 澄润明澈,雅服繅籍,纤尘点俗,挥絶限域,人谓唤起 鲁直 矣。” |
淹润 |
|
华润 |
⒈ 美好而有光彩。 ⒈ 美好而有光彩。 引 《宋书·张畅传》:“畅 随宜应答,吐属如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 孝伯 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 宋 秦观 《<法帖通解>序》:“顷为正字,时见诸帖墨蹟有藏於祕府者,字皆华润有肉,神气动人,非如刻本之枯槁也。”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散语幽寂,有兰芝之洁;合语华润,有桃李之艷。” |
润文使 |
|
惠润 |
⒈ 犹恩泽。 ⒈ 犹恩泽。 引 《晋书·乐志上》:“济民育物,拟陶均;拟陶均,垂惠润。” 晋 郭璞 《皇孙生请布泽疏》:“黔首顒顒,实望惠润。” |
抃风儛润 |
|
渐润 |
⒈ 浸润。 ⒈ 浸润。 引 晋 傅玄 《文皇统百揆》诗:“洪泽所渐润,砾石为珪璋。” |
润利 |
|
光润 |
⒈ 光滑润泽(多指皮肤) 例 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景泰蓝的制作》 英 (of skin) smooth; ⒈ 光亮润泽。 引 《史记·封禅书》:“今鼎至 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转盼流精,光润玉颜。” 《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那个 胡旦 娇媚得通似个女人,且是容貌又都光润。” ⒈ 光滑润泽。也作「光滑」。 引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文选·曹植·洛神赋》:「转眄 |
不浸润 |
词语解释 不浸润(不浸潤) [ bù jìn rùn ] ⒈ 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趋于缩小、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如水银不能附着在玻璃上,把水银倒入玻璃容器内,水银与玻璃壁接触处的角度大于90°,表明接触面趋于缩小,即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说明水不浸润石蜡。 |
润黩 |
|
优润 |
|
甜润 |
|
详润 |
|
圆润 |
⒈ 声音滑利甜润。 例 布谷鸟圆润的啼声。 英 be mellow and full; suave; ⒉ 物体表面光滑润泽。 例 圆润的卵石。 英 smooth and moisten; ⒊ 技法圆熟流利。 例 小学生圆润的笔法。 英 round; ⒈ 指技法圆熟流利。 引 元 虞集 《题赠叶梅野原序》:“集 尝见故家有藏 徐熙 墨杏花者,用笔圆润,有篆籀法。” ⒉ 指物之表面光滑润泽。 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其山无石,而有石子,套部长以洁白圆润者,人各集一堆,名阿保。” ⒊ 指声音 |
润美 |
|
溽润 |
|
沃润 |
|
润淤 |
|
膏润 |
⒈ 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⒉ 含水分多,不干燥。 ⒈ 指使草木滋润生长的雨露和养料。亦借喻对人的恩惠。 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 宋 苏辙 《寒食赠游压沙诸君》诗:“微风细雨膏润足,枝头万万排明珠。” 元 王祯 《农书》卷三:“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忽,田得之为膏润。” ⒉ 含水分多,不干燥。 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栽竹﹞暑月尤宜, |
鲜润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