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 |
⒈ 京剧的一个流派,以北京的表演风格为代表。 英 Jing school in Beijing opera; ⒈ 京剧中的流派,以旧都北平的表演风格为代表。 |
京杭运河 |
词语解释 ⒈ 通称“大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杭州,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千米。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的吴国在今苏北境内开凿连接江、淮的邗沟。7世纪初隋代扩展成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至今北京的运河系统。13世纪末元代建成直接连结京、杭的运河航线。历史上为南粮北运要道,对中国东部地区南北的经济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
许京 |
|
京哈铁路 |
词语解释 京哈铁路(京哈鐵路) [ jīng hā tiě lù ] ⒈ 从北京经天津、河北秦皇岛、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到黑龙江哈尔滨。全长1388千米。其中北京至沈阳段也称京沈铁路,沈阳至哈尔滨段与哈大铁路并轨。是联接东北铁路网和关内铁路网的最主要通道,中国客货运最为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
京观 |
⒈ 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⒈ 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引 《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 杜预 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 《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 越裳。”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 蔡 之社为京观。” ⒈ |
北京师范大学 |
词语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師範大學) [ běi jīng shī fàn dà xué ] ⒈ 中国的高等师范大学。校址在北京。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49年改现名。设有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外语等系和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另建有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
京韵大鼓 |
⒈ 中国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京、津等地。由木板大鼓与清音子弟书合流,并吸收戏曲、其它说唱艺术发展而成。唱腔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属板腔体结构。一人站唱,自操鼓、板司节奏,另以三弦、四胡伴奏。只有短段曲目。 英 story-telling in Beijing dialect with drum accompaniment; ⒈ 亦称“京音大鼓”。曲艺的一种。 清 末由木板大鼓和子弟书合流后发展形成,流行北方各地。 ⒈ 流行于我国河北、东北、华东地区的一种曲艺。以木板大鼓结合清音子弟书,并吸收 |
京二胡 |
⒈ 胡琴的一种,音响介于京胡和二胡之间,用于京剧伴奏等。 英 jingerhu, a two-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in Beijing opera; ⒈ 乐器名。形似二胡而稍小,琴筒、琴杆木制,琴筒呈六或八角形。两轴,张丝弦两根,全长约六十五公分。音色圆润浑厚。多用于京剧伴奏等。 英语 jing'erhu, a two-stringed fiddle intermediate in size and pitch between the jinghu 京胡 and erhu 二胡, used to accompany Chinese opera, also called 京胡 |
京音大鼓 |
词语解释 京音大鼓 [ jīng yīn dà gǔ ] ⒈ 见“京韵大鼓”。 引证解释 ⒈ 见“京韵大鼓”。 |
京原铁路 |
词语解释 京原铁路(京原鐵路) [ jīng yuán tiě lù ] ⒈ 从北京到原平。长419千米。北京通往山西的铁路干线,对山西煤炭外运起重要作用。1971年通车。 |
京甸 |
⒈ 京都周围附近地区。 ⒈ 京都周围附近地区。 引 《新唐书·郭虔瓘传》:“今畿辅户口逋耗,异时戎虏入盗,丁壮悉行,不宜更募驍勇,以空京甸,资荒服。” 宋 周弼 《野望》诗:“白草 吴 京甸,黄桑 楚 战场。” |
上京 |
|
京城氏 |
⒈ 姓京城的。 例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列子·汤问》 英 Jingcheng; |
内城京靴 |
|
京白 |
⒈ 京剧术语,指京剧中用北京话念的道白。 英 Beijing dialect in Beijing opera; ⒈ 平剧中用北京话念的对白。平剧旧称京戏,其读音、咬字、归韵都以北平方言为标准,但加强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
京省 |
⒈ 古代中央各部的统称。 ⒈ 古代中央各部的统称。 引 《北齐书·崔劼传》:“﹝ 崔劼 ﹞俄授京省,寻转五兵尚书,监国史,在臺阁之中,见称简正。” |
京学 |
⒈ 京师的太学。 ⒈ 京师的太学。 引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光皇命驾北内》:“闽 士 林自知 观过 与 谢 同游於京学。” |
禺京 |
|
京味 |
词语解释 ⒈ (京味儿)北京风味;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小吃 ㄧ京味十足的电视剧。 |
梅楞章京 |
词语解释 梅楞章京 [ méi léng zhāng jīng ] ⒈ 见“梅勒章京”。 引证解释 ⒈ 见“梅勒章京”。 |
京胡 |
⒈ 胡琴的一种,像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发音较高,主要用于京剧伴奏。 英 jinghu, a two-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similar to jingerhu; ⒈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形状跟二胡相似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发音高亢。主要用于京剧伴奏。 ⒈ 乐器名。形似二胡而形制较小的拉弦乐器。竹制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于京剧伴奏。 英语 jinghu, a smaller, higher-pitched erhu 二胡 (two-stringed fiddle) used to accompany Chinese opera, also called 京二胡 法语 Jinghu (instrument de musiq |
京牧 |
⒈ 即司隶校尉。汉武帝时始置,负责京师一带的治安,相当于州刺史。魏晋以后司隶校尉所辖区域改州,称“司州”。 ⒈ 即司隶校尉。 汉武帝 时始置,负责京师一带的治安,相当于州刺史。 魏 晋 以后司隶校尉所辖区域改州,称“司州”。 引 《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端右事繁,京牧任大。” 胡三省 注:“京牧,司隶校尉也。” |
京削 |
⒈ 宋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⒈ 宋 代制度,高、中级官员每年可向朝廷荐举选人,经过磨勘改为京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有名额限制,一个名额称一“京削”。 引 宋 苏轼 《与孙子发书》:“其子 迪简 亦善吏,某已举之矣,欲告提刑大夫。来年一京削,敢烦 子发 为道此恳,或持此简呈宪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嘲觅荐举》:“有同官初至者,偶 |
京辅 |
⒈ 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⒈ 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引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丹阳 京辅,远近攸则; 吴兴 衿带,实惟股肱。” 宋 范仲淹 《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臣以本朝盛德,优礼近臣,多处京辅之间,以存国体之重。” 明 高启 《君子有所思行》:“骋望京辅地,金城千里餘。” |
京江 |
⒈ 指长江流经今江苏镇江市北的一段。因镇江古名京口而得名。 ⒈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 引 唐 杜牧 《杜秋娘诗》:“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 ⒈ 扬子江的别名。参见「扬子江」条。 ⒉ 镇江的别名。参见「镇江市」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