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国 |
⒈ 古代传说中的邦国。其国风俗淳朴,好让不争。汉·唐时指朝鲜、日本一带为“君子国”。 ⒈ 古代传说中的邦国。其国风俗淳朴,好让不争。 引 《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 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清 李汝珍 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据此敷演、描述的礼乐之邦,亦称君子国。 《镜花缘》第十回:“唐敖 因素闻 君子国 好让不争,想来必是礼乐之邦,所以约了 多九公 上岸,要去瞻仰。” 后常以讽刺外君子 |
君卿唇舌 |
⒈ 见“君卿唇舌”。 ⒈ 亦作“君卿唇舌”。亦作“君卿喉舌”。亦作“君卿舌”。唇,一本作“喉”。 引 《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 字 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 谷永 俱为五侯上客, 长安 号曰:‘ 谷子云 笔札, 楼君卿 脣舌。’” 后因用为善于辞令之典。 宋 吕本中 《紫微诗话》:“﹝ 范元实 ﹞尝有诗云:‘ 夷甫 雌黄须倚阁, 君卿 唇舌要施行。’”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草屈 子云 《玄》, |
百里君 |
⒈ 县令的别称。 ⒈ 县令的别称。 引 唐 李白 《赠张公洲革处士》诗:“长揖二千石,远辞百里君。” 王琦 注:“百里君,谓县令。” 亦称“百里宰”。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皆为百里宰,正似 六安 丞。” |
史君子 |
|
此君 |
⒈ 对竹的昵称。后亦泛指所好之物。 例 语出《晋书·王徽之传》:王徽之在宅内种竹,人问其故,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⒉ “这个人”的尊敬称法。 例 此君虽逝,精神永存。 ⒊ “这个人”的讽刺称法。 例 此君恶行,人所不齿。 ⒈ 后因作竹的代称。 引 《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 徽之 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此君託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
君明 |
⒈ 汉武帝时京房之字。 ⒈ 汉武帝 时 京房 之字。 引 《文选·马融<长笛赋>》:“易京 君明 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李善 注引《汉书》:“京房 字 君明,汉武帝 时人也。修《易》,尤好鐘律,知五声。” |
许真君 |
|
静郭君 |
⒈ 即靖郭君。 ⒈ 即 靖郭君。参见“靖郭君”。 引 《吕氏春秋·知士》:“静郭君 善 剂貌辨。” |
天君 |
|
舍命陪君子 |
|
佚君 |
|
中君 |
|
倒君 |
⒈ 指有过不改的君主。 ⒈ 指有过不改的君主。 引 《管子·君臣下》:“君有过而不改,谓之倒。臣当罪而不诛,谓之乱。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 |
君大夫 |
⒈ 有封地的大夫。 ⒉ 国君和大夫。 ⒈ 有封地的大夫。 引 《礼记·曲礼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 孔颖达 疏:“大夫有地者则亦称曰君,故云君大夫也。” ⒉ 国君和大夫。 引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大夫谓 椒举 :‘女实遣之。’” 杨伯峻 注:“楚 君及其大夫也。” |
文君司马 |
|
独行君子 |
词语解释 ⒈ 旧指士大夫的独特行为、操守,是一种美称。 |
阎君 |
|
君子动口不动手 |
⒈ 谓应以理服人,而不应动武。 ⒈ 谓应以理服人,而不应动武。 引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君子动口不动手!’ 阿Q 歪着头说。” 毛泽东 《做革命的促进派》:“无产阶级政党一般地还是要有两条,君子动口不动手,第一条;第二条,小人要动手,老子也动手。” |
归遗细君 |
词语解释 ⒈ 归:回家;遗:给予;细君:妻子。指夫妻情深。 |
树君 |
|
圣君贤相 |
|
君门 |
⒈ 犹宫门。亦指京城。 ⒈ 犹宫门。亦指京城。 引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説陈,君门以九重,道远 河 无津。” 《新唐书·刘蕡传》:“君门万重,不得告诉,士人无所归化,百姓无所归命。” 前蜀 韦庄 《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诗:“若向君门逢旧友,为传音信到云霄。”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万里君门远,乘舆驀地逢,天颜有喜亲承奉。” |
君家菓 |
词语解释 君家菓 [ jūn jiā guǒ ] ⒈ 见“君家果”。 引证解释 ⒈ 见“君家果”。 |
神君 |
|
鄂君被 |
⒈ 春秋楚王母弟鄂君子晳乘舟,操舟越女以歌声表达对其爱慕之情。鄂君举绣被覆盖越女,得以交欢尽意。后因以“鄂君被”为歌咏男女欢爱的典故。 ⒈ 春秋 楚 王母弟 鄂君 子晳 乘舟,操舟 越 女以歌声表达对其爱慕之情。 鄂君 举绣被覆盖 越 女,得以交欢尽意。后因以“鄂君被”为歌咏男女欢爱的典故。参阅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引 唐 李商隐 《念远》诗:“牀空 鄂君 被,杵冷 女嬃 砧。” 宋 贺铸 《东吴乐·尉迟杯》词:“鄂君 被,双鸳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