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刃而解 |
拼音 yīng rèn ér jiě 注音 一ㄥ ㄖㄣˋ ㄦˊ ㄐ一ㄝˇ 解释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出处 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应刃而解是中性词。 繁体 應刄而解 近义 迎刃而解 |
应者云集 |
拼音 yìng zhě yún jí 注音 一ㄥˋ ㄓㄜˇ ㄩㄣˊ ㄐ一ˊ 解释 应:应和。响应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形容响应的人多。 出处 鲁迅《“呐喊”自序》:“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应者云集是中性词。 |
如响而应 |
拼音 rú xiǎng ér yìng 注音 ㄖㄨˊ ㄒ一ㄤˇ ㄦˊ 一ㄥˋ 解释 响:回声;应:反应。比喻反应迅速,回声很大。 出处 例子 他的报告如响而应,反应强烈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回声很大。 感情 如响而应是中性词。 繁体 如響而應 近义 其应若响 英语 as if it were the echo of the sound(prompt in response) |
闻风响应 |
拼音 wén fēng xiǎng yīng 注音 ㄨㄣˊ ㄈㄥ ㄒ一ㄤˇ 一ㄥ 解释 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 出处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闻风响应。” 例子 《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更恐各处闻风响应,刻已分电沿江各省,一体严密防范,以期防患未萌。”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闻风响应是中性词。 繁体 聞風響應 近义 闻风而动、闻风而起 英语 hear the news and rise up in response |
罪应万死 |
拼音 zuì yīng wàn sǐ 注音 ㄗㄨㄟˋ 一ㄥ ㄨㄢˋ ㄙˇ 解释 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例子 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惟社稷之故。明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 感情 罪应万死是贬义词。 繁体 辠應萬死 近义 罪该万死、罪当万死 |
顺人应天 |
拼音 shùn rén yīng tiān 注音 ㄕㄨㄣˋ ㄖㄣˊ 一ㄥ ㄊ一ㄢ 解释 同“顺天应人”。 出处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例子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赵氏既昌,合当顺人应天,不宜苦苦直要报仇。” 用法 作谓语、定语;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廷。 感情 顺人应天是中性词。 繁体 順人應天 近义 顺天应人 英语 follow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comply with the popular wishes of the |
鸣鹤之应 |
拼音 míng hè zhī yīng 注音 ㄇ一ㄥˊ ㄏㄜˋ ㄓ 一ㄥ 解释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出处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例子 乃今穴居名彥,大夫垂访 |
应对如流 |
拼音 yìng duì rú liú 注音 一ㄥˋ ㄉㄨㄟˋ ㄖㄨˊ ㄌ一ㄡˊ 解释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出处 《晋书 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例子 他学习成绩优秀,每次回答老师的提问都是应对如流。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应对如流是褒义词。 繁体 應對如流 近义 应答如流 反义 笨口拙舌 英语 reply rapidly and fluently |
山鸣谷应 |
拼音 shān míng gǔ yìng 注音 ㄕㄢ ㄇ一ㄥˊ ㄍㄨˇ 一ㄥˋ 解释 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出处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例子 在山谷中呐喊,音调雄壮,回声震荡,山鸣谷应,飘散林海。 正音 “应”,不能读作“yīng”。 辨形 “鸣”,不能写作“明”。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谜语 回声 感情 山鸣谷应是褒义词。 繁体 山鳴谷 |
其应如响 |
拼音 qí yīng rú xiǎng 注音 ㄑ一ˊ 一ㄥ ㄖㄨˊ ㄒ一ㄤˇ 解释 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出处 《子华子·晏子》:“如以匙勘钥也,如以玺印涂也,必以其类,其应如响。” 例子 王曰:‘寡人好世俗之乐。’孟子又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所谓其应如响,其实阳开而阴翕之也。宋·陈善《扪虱新话·辨孟子言悦乐鼓乐之异》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回声很大。 感情 其应如响 |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
拼音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 注音 ㄊㄨㄥˊ ㄕㄢ ㄒ一 ㄅㄥ,ㄌㄨㄛˋ ㄓㄨㄥ ㄉㄨㄥ 一ㄥˋ 解释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例子 此义易明,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不以远而阴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 用法 作宾语、分句;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感情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是中性词。 繁体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近义 山崩钟应 |
如应斯响 |
拼音 rú yìng sī xiǎng 注音 ㄖㄨˊ 一ㄥˋ ㄙ ㄒ一ㄤˇ 解释 形容反响极快。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那满招损、乖致戾的道理,如应斯响。” 用法 作谓语;形容反响极快。 感情 如应斯响是中性词。 繁体 如應斯響 近义 如响而应 |
东鸣西应 |
拼音 dōng míng xī yīng 注音 ㄉㄨㄥ ㄇ一ㄥˊ ㄒ一 一ㄥ 解释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出处 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间。 感情 东鸣西应是中性词。 繁体 東鳴西應 |
应天顺时 |
拼音 yìng tiān shùn shí 注音 一ㄥˋ ㄊ一ㄢ ㄕㄨㄣˋ ㄕˊ 解释 应:适应。应天命顺时势。用来颂扬新建立的封建朝代。 出处 《晋书·元帝纪》:“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例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俾万姓昭苏,庶物昌运,即应天顺时之作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阶级。 感情 应天顺时是中性词。 繁体 應天順時 英语 act in response to the will of Heaven and time |
泛应曲当 |
拼音 fàn yīng qǔ dāng 注音 ㄈㄢˋ 一ㄥ ㄑㄨˇ ㄉㄤ 解释 谓广泛适应,无不恰当。 出处 《朱子语类》卷十三:“若得胸中义理明,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 例子 这(辩证唯物论)并不是外来的异物,而是泛应曲当的真理。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泛应曲当是中性词。 繁体 泛應麯當 |
应接如响 |
拼音 yìng jiē rú xiǎng 注音 一ㄥˋ ㄐ一ㄝ ㄖㄨˊ ㄒ一ㄤˇ 解释 响:回声。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出处 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应接如响是中性词。 近义 应答如响、应对如响 |
应有尽有 |
拼音 yīng yǒu jìn yǒu 注音 一ㄥ 一ㄡˇ ㄐ一ㄣˋ 一ㄡˇ 解释 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出处 《宋书 江智渊传》:“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例子 这家商场里的商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正音 “应”,不能读作“yìng”。 辨形 “应”,不能写作“因”。 辨析 见“包罗万象”。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物品很齐全。 谜语 百货公司 感情 应有尽有是中性词。 繁体 應有儘有 近义 一应俱全、面面 |
理应如此 |
拼音 lǐ yìng rú cǐ 注音 ㄌ一ˇ 一ㄥˋ ㄖㄨˊ ㄘˇ 解释 指按理应该这样。 出处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肥肥胖胖,整整齐齐,你总觉得小孩们理应如此。” 例子 理应如此,你不必多说了 用法 作谓语、分句;指应该这样。 感情 理应如此是中性词。 繁体 理應如此 近义 理所当然 英语 well-regulated |
仓卒应战 |
拼音 cāng cù yìng zhàn 注音 ㄘㄤ ㄘㄨˋ 一ㄥˋ ㄓㄢˋ 解释 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仓卒应战是贬义词。 繁体 倉卒應戰 近义 仓卒从事 英语 accept a challenge in a hurry |
群山四应 |
拼音 qún shān sì yìng 注音 ㄑㄨㄣˊ ㄕㄢ ㄙˋ 一ㄥˋ 解释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出处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响应。 感情 群山四应是中性词。 繁体 羣山四應 |
应天从物 |
拼音 yìng tiān cóng wù 注音 一ㄥˋ ㄊ一ㄢ ㄘㄨㄥˊ ㄨˋ 解释 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 出处 《周书·武帝纪》:“朕应天从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劲敌。”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应天从物是中性词。 近义 应天顺人、应天从人、应天顺民 |
山崩钟应 |
拼音 shān bēng zhōng yìng 注音 ㄕㄢ ㄅㄥ ㄓㄨㄥ 一ㄥˋ 解释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出处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第二卷:“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例子 清·黄宗羲《 序》:“先生不论友与未友,知其为名士,山崩钟应,便欲为之分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感情 山崩钟应是中性词。 繁体 山崩鐘應 近义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英语 the hill convulsed and the bell echoed |
心口相应 |
拼音 xīn kǒu xiāng yīng 注音 ㄒ一ㄣ ㄎㄡˇ ㄒ一ㄤ 一ㄥ 解释 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出处 唐·慧能《坛经·般若品》:“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例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心口相应是中性词。 繁体 心口相應 近义 心口如一 反义 心口不一 英语 speak from the heart 俄语 прямо душный |
鼍鸣鳖应 |
拼音 tuó míng biē yìng 注音 ㄊㄨㄛˊ ㄇ一ㄥˊ ㄅ一ㄝ 一ㄥˋ 解释 鼍:扬子鳄。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鳖应,见机而作。”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鼍鸣鳖应是中性词。 繁体 鼉鳴鱉應 |
此动彼应 |
拼音 cǐ dòng bǐ yīng 注音 ㄘˇ ㄉㄨㄥˋ ㄅ一ˇ 一ㄥ 解释 见“此发彼应”。 出处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之间。 感情 此动彼应是中性词。 繁体 此動彼應 近义 此发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