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愤字的成语大全

愤字的常见组词有:切齿愤盈、满腔义愤、激起公愤、愤发有为、发愤忘餐、发愤自雄、发愤自厉、发愤展布、愤气填膺、愤然作色、愤世嫉邪、愤时嫉俗、愤世嫉恶、鼍愤龙愁、满腔悲愤、愤恨不平、忧愤成疾、义愤填胸、愤世疾邪、悲愤填膺、义愤填膺、人神共愤、气愤填膺、愤世嫉俗、愤愤不平、愤懑不平、发愤图强、愤世疾俗、发愤忘食、愤不欲生、愤风惊浪、愤不顾身、愤时疾俗、愤、不愤不启、鳌愤龙愁、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愤字相关信息

  • 拼音fèn
  • 部首
  • 总笔画12画
  • 统一码6124
  • 五笔NFAM
  • 仓颉PJTO
  • 郑码UEEL
  • 四角94082

愤fènㄈㄣˋ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悱(郁闷)。~慨。~怒。~然。

含愤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义愤填膺 拼音 yì fèn tián yīng 注音 一ˋ ㄈㄣˋ ㄊ一ㄢˊ 一ㄥ 解释 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例子 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正音 “填”,不能读作“tiān”。 辨形 “膺”,不能写作“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感情 义愤填膺是褒义词。 繁体 義憤填膺 近义 天怒人怨、满腔义愤 反义 麻木不仁、卑躬屈膝
愤时疾俗 拼音 fèn shí jí sú 注音 ㄈㄣˋ ㄕˊ ㄐ一ˊ ㄙㄨˊ 解释 同“愤世嫉俗”。 出处 《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例子 望溪同时友戴潜虚先生……愤时疾俗之作尤多。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感情 愤时疾俗是中性词。 繁体 憤時疾俗 近义 愤世嫉俗、愤世疾俗、愤时嫉俗 英语 loathe the ways of the world
愤然作色 拼音 fèn rán zuò sè 注音 ㄈㄣˋ ㄖㄢˊ ㄗㄨㄛˋ ㄙㄜˋ 解释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人发怒。 感情 愤然作色是中性词。 繁体 憤然作色 近义 忿然作色 反义 和颜悦色 英语 become purple with rage
人神共愤 拼音 rén shén gòng fèn 注音 ㄖㄣˊ ㄕㄣˊ ㄍㄨㄥˋ ㄈㄣˋ 解释 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出处 《旧唐书 于頔传》:“頔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例子 恶已贯盈,人神共愤。(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人神共愤是贬义词。 繁体 人神共憤 近义 民怨沸腾 英语 be hated by both man and God
愤世嫉俗 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一ˊ ㄙㄨˊ 解释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出处 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例子 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愤世嫉俗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欧阳山《苦斗》四八) 正音 “俗”,不能读作“shú”。 辨形 “愤”,不能写作“
发愤自厉 拼音 fā fèn zì lì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ㄗˋ ㄌ一ˋ 解释 发愤:下决心,立志;厉:磨砺。立志磨炼自己。 出处 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处阴极玄黄之世,材者宜发愤自厉,复我种族。”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等。 感情 发愤自厉是中性词。 繁体 發憤自厲
切齿愤盈 拼音 qiè chǐ fèn yíng 注音 ㄑ一ㄝˋ ㄔˇ ㄈㄣˋ 一ㄥˊ 解释 切齿:齿相磨切,愤恨。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 感情 切齿愤盈是中性词。 繁体 切齒憤盈 近义 切齿愤恨
气愤填膺 拼音 qì fèn tián yīng 注音 ㄑ一ˋ ㄈㄣˋ ㄊ一ㄢˊ 一ㄥ 解释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出处 繁体 氣憤填膺
愤世嫉恶 拼音 fèn shì jí è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一ˊ ㄜˋ 解释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出处 宋·李觐《与王章秘校书》:“其辩说骎骎到义理,愤世嫉恶,有大丈夫之芒角。”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感情 愤世嫉恶是中性词。 繁体 憤丗嫉惡 近义 愤世嫉俗、愤世嫉邪、愤时嫉俗
发愤展布 拼音 fā fèn zhǎn bù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ㄓㄢˇ ㄅㄨˋ 解释 发愤:下决心,立志;展:伸展;布:展开;展布:施展才能、抱负。发奋振作,施展才能。 出处 康有为《大同书》戍部第一章:“则一现女身,纵天地予以奇才,无复有发愤展布之日,仅为一家一姓育子女。”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等。 感情 发愤展布是中性词。 繁体 發憤展布
义愤填胸 拼音 yì fèn tián xiōng 注音 一ˋ ㄈㄣˋ ㄊ一ㄢˊ ㄒㄩㄥ 解释 指胸中充满义愤。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脸儿狼、傻狗二人商量的伤天害理的这段阴谋听了个仔细,登时义愤填胸。” 例子 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胸,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愤。 感情 义愤填胸是中性词。 繁体 義憤填胷 近义 义愤填膺 俄语 пылáть гневом
愤愤不平 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注音 ㄈㄣˋ ㄈㄣˋ ㄅㄨˋ ㄆ一ㄥˊ 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例子 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正音 “愤”,不能读作“pēn”。 辨形 “愤”,不能写作“奋”。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感情 愤愤不平是贬义词。 繁体 憤憤不平 近义 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 心平气和、平
发愤图强 拼音 fā fèn tú qiáng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ㄊㄨˊ ㄑ一ㄤˊ 解释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出处 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例子 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老舍《鼓书艺人》十七) 正音 “发”,不能读作“fà”。 辨形 “愤”,不能写作“奋”。 辨析 发愤图强和“卧薪
愤恨不平 拼音 fèn hèn bù píng 注音 ㄈㄣˋ ㄏㄣˋ ㄅㄨˋ ㄆ一ㄥˊ 解释 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出处 张恨水《啼笑因缘》第20回:“家树见她总有些愤恨不平的样子……又不知怎样安慰才好。”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 感情 愤恨不平是中性词。 繁体 憤恨不平 近义 愤愤不平、愤懑不平 英语 complain of a grievance
满腔义愤 拼音 mǎn qiāng yì fèn 注音 ㄇㄢˇ ㄑ一ㄤ 一ˋ ㄈㄣˋ 解释 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对不合理的事情的愤怒。 出处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那些人满腔义愤,来势汹汹,一进门就捣毁了家具和窗户,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去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愤怒。 感情 满腔义愤是中性词。 繁体 滿腔義憤
愤世疾俗 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一ˊ ㄙㄨˊ 解释 见“愤世嫉俗”。 出处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感情 愤世疾俗是中性词。 繁体 憤丗疾俗 近义 愤世嫉俗、愤时疾俗 英语 detest the world and its ways
发愤忘餐 拼音 fā fèn wàng cān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ㄨㄤˋ ㄘㄢ 解释 发愤:下决心,立志;餐:吃饭。发愤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 《魏书·高允传》:“拔萃衡门,俱渐鸿翼,发愤忘餐,岂要斗食。” 用法 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感情 发愤忘餐是中性词。 繁体 發憤忘飱 近义 发愤忘食 英语 study with such eagerness that one forgets one's meals
悲愤填膺 拼音 bēi fèn tián yīng 注音 ㄅㄟ ㄈㄣˋ ㄊ一ㄢˊ 一ㄥ 解释 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出处 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例子 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悲愤填膺。(羽人《文化五千年 文坛三杰——曹氏父子》) 正音 “填”,不能读作“tiān”。 辨形 “膺”,不能写作“鹰”。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仁人志士的正义之举,含褒义。 感情 悲愤填膺是褒义词。
愤世嫉邪 拼音 fèn shì jí xié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一ˊ ㄒ一ㄝˊ 解释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出处 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例子 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不怨不怒,而愤世嫉邪之气,凛然不少回挠。”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感情 愤世嫉邪是中性词。 繁体 憤丗嫉邪 近义 愤世嫉俗、
愤风惊浪 拼音 fèn fēng jīng làng 注音 ㄈㄣˋ ㄈㄥ ㄐ一ㄥ ㄌㄤˋ 解释 狂风骇浪。 出处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用法 作宾语、定语;同“狂风骇浪”。 感情 愤风惊浪是中性词。 繁体 憤風驚浪 近义 狂风骇浪
愤不欲生 拼音 fèn bù yù shēng 注音 ㄈㄣˋ ㄅㄨˋ ㄩˋ ㄕㄥ 解释 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出处 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 例子 丰子恺《渐》:“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气愤。 感情 愤不欲生是中性词。 繁体 憤不慾生 英语 tire of life at the extremity of indignation
发愤自雄 拼音 fā fèn zì xióng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ㄗˋ ㄒㄩㄥˊ 解释 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出处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愿吾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 例子 邹鲁《中国同盟会》:“然苟我发愤自雄,西人将见好于我不暇,遑敢我。”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志向。 感情 发愤自雄是中性词。 繁体 發憤自雄 近义 发奋为雄
忧愤成疾 拼音 yōu fèn chéng jí 注音 一ㄡ ㄈㄣˋ ㄔㄥˊ ㄐ一ˊ 解释 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 出处 《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例子 荀攸知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忧愤成疾是中性词。 繁体 憂憤成疾
发愤忘食 拼音 fā fèn wàng shí 注音 ㄈㄚ ㄈㄣˋ ㄨㄤˋ ㄕˊ 解释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例子 既这样发愤忘食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用法 偏正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 感情 发愤忘食是中性词。 繁体 發憤忘食 近义 废寝忘食 反义 游手好闲 英语 be so absorbed in one's work or study as to forget one's meals(work or stud
鳌愤龙愁 拼音 áo fèn lóng chóu 注音 ㄠˊ ㄈㄣˋ ㄌㄨㄥˊ ㄔㄡˊ 解释 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出处 例子 这是一首鳌愤龙愁音乐,你想听吗? 繁体 鰲憤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