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唇合舌 |
拼音 dòu chún hé shé 注音 ㄉㄡˋ ㄔㄨㄣˊ ㄏㄜˊ ㄕㄜˊ 解释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出处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 感情 斗唇合舌是中性词。 繁体 鬥脣合舌 |
唇干口燥 |
拼音 chún gān kǒu zào 注音 ㄔㄨㄣˊ ㄍㄢ ㄎㄡˇ ㄗㄠˋ 解释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出处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繁体 脣乾口燥 |
反唇相稽 |
拼音 fǎn chún xiāng jī 注音 ㄈㄢˇ ㄔㄨㄣˊ ㄒ一ㄤ ㄐ一 解释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例子 语侵妇,妇反唇相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吕无病》)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g”。 辨形 “稽”,不能写作“籍”。 辨析 反唇相稽和“反唇相讥”有别:反唇相稽重在责问分辩;而“反唇相讥”重在讥讽嘲弄。 用法 偏 |
唇齿相须 |
拼音 chún chǐ xiāng xū 注音 ㄔㄨㄣˊ ㄔˇ ㄒ一ㄤ ㄒㄨ 解释 犹唇齿相依。 出处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等。 感情 唇齿相须是中性词。 繁体 脣齒相須 近义 唇齿相依 英语 as close to each other as the lips are to the teeth |
唇枪舌剑 |
拼音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注音 ㄔㄨㄣˊ ㄑ一ㄤ ㄕㄜˊ ㄐ一ㄢˋ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例子 日内瓦,话重说。换唇枪舌剑,议倾坛席。(陈毅《满江红 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 正音 “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 “剑”,不能写作“箭”。 辨析 唇枪舌剑和“针锋相对”;都可形容辩论时言词激烈。但唇枪舌剑偏重在言辞的 |
反唇相讥 |
拼音 fǎn chún xiāng jī 注音 ㄈㄢˇ ㄔㄨㄣˊ ㄒ一ㄤ ㄐ一 解释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出处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例子 济渡满不买帐,反唇相讥:“皇上信得过我,干您哪一条?”(华而实《汉衣冠》七)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g”。 辨形 “讥”,不能写作“击”。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 |
驴唇不对马口 |
拼音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 注音 ㄌㄩˊ ㄔㄨㄣˊ ㄅㄨˋ ㄉㄨㄟˋ ㄇㄚˇ ㄎㄡˇ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状语;指前后矛盾。 感情 驴唇不对马口是贬义词。 繁体 驢脣不對馬口 近义 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 反义 严丝合缝 英语 irrelevant(be away from the point) 俄语 ни к селу ни к городу |
摇唇鼓喙 |
拼音 yáo chún gǔ huì 注音 一ㄠˊ ㄔㄨㄣˊ ㄍㄨˇ ㄏㄨㄟˋ 解释 犹言摇唇鼓舌。 出处 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感情 摇唇鼓喙是贬义词。 繁体 摇脣皷喙 近义 摇唇鼓舌、摇吻鼓舌 |
焦唇干舌 |
拼音 jiāo chún gàn shé 注音 ㄐ一ㄠ ㄔㄨㄣˊ ㄍㄢˋ ㄕㄜˊ 解释 见“焦唇干舌”。 出处 《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例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焦唇干舌是中性词。 繁体 焦脣干舌 近义 焦唇敝舌 英语 The lips are dry and the tongue is weary. |
焦唇敝舌 |
拼音 jiāo chún bì shé 注音 ㄐ一ㄠ ㄔㄨㄣˊ ㄅ一ˋ ㄕㄜˊ 解释 谓费尽口舌。 出处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例子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 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 感情 焦唇敝舌是中性词。 繁体 焦脣敝舌 近义 口干舌燥 |
鼓舌摇唇 |
拼音 gǔ shé yáo chún 注音 ㄍㄨˇ ㄕㄜˊ 一ㄠˊ ㄔㄨㄣˊ 解释 同“鼓唇摇舌”。 出处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例子 引线针儿,伐柯斧具,鼓舌摇唇,婚男嫁女,花红羊酒是常仪。明·周履靖《锦笺记·联姻》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挑拨是非。 感情 鼓舌摇唇是贬义词。 繁体 皷舌摇脣 近义 鼓唇摇舌、鼓唇咋舌 英语 flap one's lips and beat one's tongue |
徒废唇舌 |
拼音 tú fèi chún shé 注音 ㄊㄨˊ ㄈㄟˋ ㄔㄨㄣˊ ㄕㄜˊ 解释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白费口舌。 感情 徒废唇舌是中性词。 近义 徒费唇舌 英语 whistle down the wind(speak to the wind) |
摇唇弄舌 |
拼音 yáo chún nòng shé 注音 一ㄠˊ ㄔㄨㄣˊ ㄋㄨㄥˋ ㄕㄜˊ 解释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感情 摇唇弄舌是贬义词。 近义 摇唇鼓舌 |
齿白唇红 |
拼音 chǐ bái chún hóng 注音 ㄔˇ ㄅㄞˊ ㄔㄨㄣˊ ㄏㄨㄥˊ 解释 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例子 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 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年轻貌美。 感情 齿白唇红是中性词。 繁体 齒白脣紅 近义 眉清目秀 英语 have pretty white teeth and rosy lips |
唇竭齿寒 |
拼音 chún jié chǐ hán 注音 ㄔㄨㄣˊ ㄐ一ㄝˊ ㄔˇ ㄏㄢˊ 解释 见“唇亡齿寒”。 出处 《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例子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淮南子·说林训》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感情 唇竭齿寒是贬义词。 繁体 脣竭齒寒 近义 唇亡齿寒 |
鼓唇摇舌 |
拼音 gǔ chún yáo shé 注音 ㄍㄨˇ ㄔㄨㄣˊ 一ㄠˊ ㄕㄜˊ 解释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例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感情 鼓唇摇舌是中性词。 繁体 皷脣摇舌 近义 鼓唇咋舌、摇唇鼓舌 英语 flaunt o |
搬口弄唇 |
拼音 bān kǒu nòng chún 注音 ㄅㄢ ㄎㄡˇ ㄋㄨㄥˋ ㄔㄨㄣˊ 解释 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故意挑拨是非。 感情 搬口弄唇是中性词。 繁体 搬口弄脣 近义 搬唇弄舌 |
调唇弄舌 |
拼音 tiáo chún nòng shé 注音 ㄊ一ㄠˊ ㄔㄨㄣˊ ㄋㄨㄥˋ ㄕㄜˊ 解释 见“调唇弄舌”。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例子 调唇弄舌,莫非骂詈之言。明·汪廷讷《狮吼记·争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感情 调唇弄舌是贬义词。 繁体 調脣弄舌 近义 调嘴弄舌、调舌弄唇、调嘴调舌 英语 stir up enmity(tell tales out of school) |
缚舌交唇 |
拼音 fù shé jiāo chún 注音 ㄈㄨˋ ㄕㄜˊ ㄐ一ㄠ ㄔㄨㄣˊ 解释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出处 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表恭顺。 感情 缚舌交唇是中性词。 繁体 縛舌交脣 近义 缄口结舌 反义 口若悬河 |
舌敝唇焦 |
拼音 shé bì chún jiāo 注音 ㄕㄜˊ ㄅ一ˋ ㄔㄨㄣˊ ㄐ一ㄠ 解释 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例子 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挡不住。(鲁迅《彷徨 孤独者》) 正音 “敝”,不能读作“pié”。 辨形 “焦”,不能写作“娇”。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感情 舌敝唇焦是褒义词。 繁体 舌敝脣焦 近 |
薄唇轻言 |
拼音 báo chún qīng yán 注音 ㄅㄠˊ ㄔㄨㄣˊ ㄑ一ㄥ 一ㄢˊ 解释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出处 春秋 无名氏《灵枢经 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多嘴。 感情 薄唇轻言是贬义词。 繁体 薄脣輕言 近义 多嘴多舌 反义 沉默寡言 英语 Thin lips speak freely. |
唇焦口燥 |
拼音 chún jiāo kǒu zào 注音 ㄔㄨㄣˊ ㄐ一ㄠ ㄎㄡˇ ㄗㄠˋ 解释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用法 作谓语、状语;形容费尽口舌。 感情 唇焦口燥是中性词。 繁体 脣焦口燥 近义 口干舌燥 英语 One's lips and mouth are parched. |
鼓舌扬唇 |
拼音 gǔ shé yáng chún 注音 ㄍㄨˇ ㄕㄜˊ 一ㄤˊ ㄔㄨㄣˊ 解释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说唱。 感情 鼓舌扬唇是中性词。 繁体 皷舌揚脣 |
朱唇粉面 |
拼音 zhū chún fěn miàn 注音 ㄓㄨ ㄔㄨㄣˊ ㄈㄣˇ ㄇ一ㄢˋ 解释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牛氏归奴》:“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 例子 看了春树,朱唇粉面,那相貌竟同大家闺秀一般,也觉脉脉无言,芳心自动。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十五回 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感情 朱唇粉面是中性词。 繁体 朱脣粉靣 近义 朱唇玉面 |
驴唇不对马嘴 |
拼音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 注音 ㄌㄩˊ ㄔㄨㄣˊ ㄅㄨˋ ㄉㄨㄟˋ ㄇㄚˇ ㄗㄨㄟˇ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例子 老师提出的问题他由于精神分散而没听清楚,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辨析 驴唇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都可比喻事物两下不相合。但驴唇不对马嘴表示不相符合;可用于两个事物;也可用于同一事物;而“风马牛不相及”;只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