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洽背 |
拼音 hàn liú qià bèi 注音 ㄏㄢˋ ㄌ一ㄡˊ ㄑ一ㄚˋ ㄅㄟˋ 解释 同“汗流浃背”。 出处 《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例子 左右悉闻齐氏哀诉之声,惊起来视,即齐氏汗流洽背,精神恍然。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感情 汗流洽背是中性词。 近义 汗流浃背、汗流夹背 英语 The back is covered with sweat. |
背恩弃义 |
拼音 bèi ēn qì yì 注音 ㄅㄟˋ ㄣ ㄑ一ˋ 一ˋ 解释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 未通》:“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 例子 反之,丢掉革命传统,对人民背恩弃义,一阔脸就变,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便为人民所诅咒了。管桦《关于 的复信》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 感情 背恩弃义是贬义词。 繁体 背恩棄義 近义 背恩忘义、背恩负义 反义 知恩必报 英语 fail to live up to one's benevolence and |
腹背受敌 |
拼音 fù bèi shòu dí 注音 ㄈㄨˋ ㄅㄟˋ ㄕㄡˋ ㄉ一ˊ 解释 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例子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辨析 腹背受敌和“四面楚歌”;都表示“受到敌人夹攻而走投无路”的困境。但腹背受敌偏重指前后受到敌人的攻击;“四面楚歌”偏重指四面受敌 |
骀背鹤发 |
拼音 dài bèi hè fā 注音 ㄉㄞˋ ㄅㄟˋ ㄏㄜˋ ㄈㄚ 解释 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出处 明·陈继儒《读书镜》第四卷:“自竹马游戏,以至骀背鹤发,其相与周旋。” 例子 清·蒲松龄《泰松赋》:“恍四皓之伟步,骀背鹤发,龙翔凤翥。”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老年人。 感情 骀背鹤发是中性词。 繁体 駘背鶴發 |
项背相望 |
拼音 xiàng bèi xiāng wàng 注音 ㄒ一ㄤˋ ㄅㄟˋ ㄒ一ㄤ ㄨㄤˋ 解释 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 例子 梁启超《爱国论》:“然逃亡者项背相望。”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行人拥挤。 感情 项背相望是中性词。 繁体 項背相朢 英语 one after another in close succession 俄语 быть неразрывно связанным(непрерывный поток) |
背恩负义 |
拼音 bèi ēn fù yì 注音 ㄅㄟˋ ㄣ ㄈㄨˋ 一ˋ 解释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出处 《陈书 陈宝应传》:“遂乃背恩负义,各立异图。” 例子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二卷:“如此背恩负义之人,顾恋他甚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记恩德。 感情 背恩负义是贬义词。 繁体 背恩負義 近义 忘恩负义、背恩忘义 反义 以德报怨 英语 kick down the ladder |
背山起楼 |
拼音 bèi shān qǐ lóu 注音 ㄅㄟˋ ㄕㄢ ㄑ一ˇ ㄌㄡˊ 解释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出处 唐 李商隐《杂纂》上卷:“杀风景:花下晒裈,背山起楼。” 用法 紧缩式;作补语、定语;指破坏风景。 感情 背山起楼是中性词。 繁体 背山起樓 近义 大煞风景 英语 build a building against the hill |
拊背扼喉 |
拼音 fǔ bèi è hóu 注音 ㄈㄨˇ ㄅㄟˋ ㄜˋ ㄏㄡˊ 解释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例子 《旧唐书·良吏传上·薛大鼎》:“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背扼喉之计。”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感情 拊背扼喉是中性词。 繁体 拊背搤喉 近义 拊背扼吭、击中要害 英语 hit at the spine and seize by the throat |
离乡背土 |
拼音 lí xiāng bèi tǔ 注音 ㄌ一ˊ ㄒ一ㄤ ㄅㄟˋ ㄊㄨˇ 解释 见“离乡别土”。 出处 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飘泊的生活。 感情 离乡背土是中性词。 繁体 離鄉背土 近义 离乡别土 反义 安居乐业 英语 be far away from home |
背盟败约 |
拼音 bèi méng bài yuē 注音 ㄅㄟˋ ㄇㄥˊ ㄅㄞˋ ㄩㄝ 解释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出处 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撕毁合约。 感情 背盟败约是贬义词。 繁体 背盟敗約 |
拱肩缩背 |
拼音 gǒng jiān suō bèi 注音 ㄍㄨㄥˇ ㄐ一ㄢ ㄙㄨㄛ ㄅㄟˋ 解释 拱肩:肩往上耸。耸起肩膀,弯曲着腰。形容衰老或不健康的体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只有他穿着几件旧衣裳,越发显的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 例子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纪献唐看着他那等拱肩缩背,摇摇摆摆的样子,不禁要笑。”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衰老。 感情 拱肩缩背是中性词。 繁体 拱肩縮背 反义 昂首挺胸 英语 hunch one's shoulders and b |
浃背汗流 |
拼音 jiā bèi hàn liú 注音 ㄐ一ㄚ ㄅㄟˋ ㄏㄢˋ ㄌ一ㄡˊ 解释 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 出处 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例子 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用法 作宾语;指流汗多。 感情 浃背汗流是中性词。 繁体 浹背汗流 近义 汗流浃 |
背暗投明 |
拼音 bèi àn tóu míng 注音 ㄅㄟˋ ㄢˋ ㄊㄡˊ ㄇ一ㄥˊ 解释 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 出处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贤臣择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 例子 明·沈采《千金记·会宴》:“吾欲背暗投明,奈无明主。”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追求真理。 感情 背暗投明是中性词。 近义 弃暗投明 反义 明珠暗投 英语 leave the darkness and come to the brightness--quit the illegal associations and activities and |
面誉背非 |
拼音 miàn yù bèi fēi 注音 ㄇ一ㄢˋ ㄩˋ ㄅㄟˋ ㄈㄟ 解释 见“面誉背毁”。 出处 《宋史·范杲传》:“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为人。 感情 面誉背非是贬义词。 繁体 靣譽背非 近义 面谀背毁、面誉背毁 反义 表里如一 |
扼喉抚背 |
拼音 è hóu fǔ bèi 注音 ㄜˋ ㄏㄡˊ ㄈㄨˇ ㄅㄟˋ 解释 抚:按,捺。掐住咽喉,按住脊背。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 出处 隋·卢思道《为北齐檄陈文》:“巨舰高舻,顺流东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例子 隋·卢思道《为隋檄陈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控制要害。 感情 扼喉抚背是中性词。 繁体 搤喉抚背 近义 扼吭抚背 英语 have a squ |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
拼音 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注音 ㄢ ㄅㄨˋ ㄌ一ˊ ㄇㄚˇ ㄅㄟˋ,ㄐ一ㄚˇ ㄅㄨˋ ㄌ一ˊ ㄐ一ㄤˋ ㄕㄣ 解释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例子 他传令将士做到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用法 复句式;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感情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是中性词。 繁体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近义 |
虎背熊腰 |
拼音 hǔ bèi xióng yāo 注音 ㄏㄨˇ ㄅㄟˋ ㄒㄩㄥˊ 一ㄠ 解释 如虎般宽厚的背;似熊样粗壮的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出处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这厮倒是一条好汉……哦,是虎背熊腰。” 例子 一个面如重枣,一个脸似黄金,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五回)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体格健壮。 歇后语 虎的孩子黑瞎子的外孙 感情 虎背熊腰是中性词。 近义 熊腰 |
刮毛龟背 |
拼音 guā máo guī bèi 注音 ㄍㄨㄚ ㄇㄠˊ ㄍㄨㄟ ㄅㄟˋ 解释 刮:用锋刃平削。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难成功 出处 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刮毛龟背是贬义词。 繁体 刮毛龜背 |
耸肩缩背 |
拼音 sǒng jiān suō bèi 注音 ㄙㄨㄥˇ ㄐ一ㄢ ㄙㄨㄛ ㄅㄟˋ 解释 两肩耸起,背脊弯曲。形容衰老的状态。也形容因怕冷而缩做一团的样子。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3回:“又是风雪,地下踏着寒冰,冻得耸肩缩背,战战兢兢。” 例子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又看冯君衡耸肩缩背,挤眉弄眼,竟不知如何是可。”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衰老。 感情 耸肩缩背是贬义词。 繁体 聳肩縮背 近义 耸肩曲背 |
睟面盎背 |
拼音 suì miàn àng bèi 注音 ㄙㄨㄟˋ ㄇ一ㄢˋ ㄤˋ ㄅㄟˋ 解释 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 出处 《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例子 睟面盎背,阳发其华,归根复命,阴结其根也。宋 袁甫《马实夫君子堂记》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 感情 睟面盎背是中性词。 |
背水为阵 |
拼音 bèi shuǐ wéi zhèn 注音 ㄅㄟˋ ㄕㄨㄟˇ ㄨㄟˊ ㄓㄣˋ 解释 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决一作战。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例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决战。 感情 背水为阵是中性词。 繁体 背水為陣 近义 背水一战、背水结阵 英语 burn one's boats(burn one's bridges) |
逆天背理 |
拼音 nì tiān bèi lǐ 注音 ㄋ一ˋ ㄊ一ㄢ ㄅㄟˋ ㄌ一ˇ 解释 逆: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出处 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 感情 逆天背理是贬义词。 近义 逆天违理、逆天悖理 |
挨肩迭背 |
拼音 āi jiān dié bèi 注音 ㄞ ㄐ一ㄢ ㄉ一ㄝˊ ㄅㄟˋ 解释 形容人群拥挤。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当日看的是挨肩迭背。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群十分拥挤的场面。 感情 挨肩迭背是中性词。 繁体 挨肩疊背 近义 挨肩擦背、挨肩擦膀 反义 地广人稀 英语 shoulder against shoulder,chest against back--very crowded |
如芒刺背 |
拼音 rú máng cì bèi 注音 ㄖㄨˊ ㄇㄤˊ ㄘˋ ㄅㄟˋ 解释 见“如芒在背”。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 例子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五回:“叫张祥儿备酒,再亦吞吃不下,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如芒刺背是中性词。 近义 芒刺在背 英语 sit on pins and needles(feel prickles down one's back) |
压肩迭背 |
拼音 yā jiān dié bèi 注音 一ㄚ ㄐ一ㄢ ㄉ一ㄝˊ ㄅㄟˋ 解释 迭:重迭。形容观看的人极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 感情 压肩迭背是中性词。 繁体 壓肩迭背 近义 挨肩迭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