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攘字的成语大全

攘字的常见组词有:奋袂攘襟、伐善攘羭、兵戈抢攘、意攘心劳、尊王攘夷、揎腕攘臂、争权攘利、熙熙攘攘、熙来攘往、心劳意攘、攘来熙往、攘往熙来、攘外安内、攘人之美、攘攘熙熙、攘权夺利、攘袂引领、攘肌及骨、攘臂一呼、攘为己有、攘袂切齿、七捞八攘、内修外攘、貊乡鼠攘、纷纷攘攘、攘、兵戈扰攘、安内攘外、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攘字相关信息

  • 拼音rǎng
  • 部首
  • 总笔画20画
  • 统一码6518
  • 五笔RYKE
  • 仓颉QYRV
  • 郑码DSER
  • 四角50032

攘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 子路》中的“其父~

含攘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攘肌及骨 拼音 rǎng jī jí gǔ 注音 ㄖㄤˇ ㄐ一 ㄐ一ˊ ㄍㄨˇ 解释 比喻侵及腹地。 出处 汉·扬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内,各以其力来侵,攘肌及骨,而赧独何以制秦乎?”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攘肌及骨是中性词。
尊王攘夷 拼音 zūn wáng rǎng yí 注音 ㄗㄨㄣ ㄨㄤˊ ㄖㄤˇ 一ˊ 解释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出处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尊王攘夷是中性词。
熙来攘往 拼音 xī lái rǎng wǎng 注音 ㄒ一 ㄌㄞˊ ㄖㄤˇ ㄨㄤˇ 解释 熙、攘:喧闹、纷乱的样子。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只见这弄堂里面,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 例子 人们熙来攘往地汇集在广场上。 辨形 “攘”,不能写作“嚷”。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 感情 熙来攘往是中性词。 繁体 熈來攘往 近义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反义 万籁俱寂、渺无人迹 英语 abustle(swarm; co
奋袂攘襟 拼音 fèn mèi rǎng jīn 注音 ㄈㄣˋ ㄇㄟˋ ㄖㄤˇ ㄐ一ㄣ 解释 奋袂:挥袖;攘襟:撩起衣襟。挥袖攘襟站起。形容愤恨或激动。 出处 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人很激动。 感情 奋袂攘襟是中性词。 繁体 奮袂攘襟
貊乡鼠攘 拼音 mò xiāng shǔ rǎng 注音 ㄇㄛˋ ㄒ一ㄤ ㄕㄨˇ ㄖㄤˇ 解释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 出处 清·龚自珍《 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坏人聚集的地方。 感情 貊乡鼠攘是贬义词。 繁体 貊鄉鼠攘 近义 貊乡鼠壤
攘袂引领 拼音 rǎng mèi yǐn lǐng 注音 ㄖㄤˇ ㄇㄟˋ 一ㄣˇ ㄌ一ㄥˇ 解释 揎袖捋臂,伸长头颈。形容激奋盼望貌。 出处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教诲。”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攘袂引领是中性词。 繁体 攘袂引領 近义 翘足引领、翘首引领
攘外安内 拼音 rǎng wài ān nèi 注音 ㄖㄤˇ ㄨㄞˋ ㄢ ㄋㄟˋ 解释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出处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例子 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处理内外关系。 感情 攘外安内是中性词。 繁体 攘外安內 近义 安内攘外 英语 repel foreign invasion and maintain internal security
揎腕攘臂 拼音 xuān wàn rǎng bì 注音 ㄒㄨㄢ ㄨㄢˋ ㄖㄤˇ ㄅ一ˋ 解释 捋袖伸臂。一种粗暴的姿态。 出处 清·戴名世《〈齐讴集〉自序》:“譬之盲僮跛竖,各以其意喜怒主人,而揎腕攘臂于藩篱之外,而主人曾莫知之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揎腕攘臂是中性词。 近义 揎拳裸袖 英语 get ready to fight
心劳意攘 拼音 xīn láo yì rǎng 注音 ㄒ一ㄣ ㄌㄠˊ 一ˋ ㄖㄤˇ 解释 犹心慌意乱。 出处 元·刘庭信《端正好·金钱问卜》:“一见了神魂飘荡,不由我心劳意攘。” 例子 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忧的是百姓苦,向御榻心劳意攘。”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心劳意攘是中性词。 繁体 心勞意攘 近义 心烦意乱、心劳意冗、心劳意穰 反义 心旷神怡
攘权夺利 拼音 rǎng quán duó lì 注音 ㄖㄤˇ ㄑㄨㄢˊ ㄉㄨㄛˊ ㄌ一ˋ 解释 犹言争权夺利。 出处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攘权夺利是贬义词。 繁体 攘権奪利 近义 争权夺利 反义 明哲保身
攘往熙来 拼音 rǎng wǎng xī lái 注音 ㄖㄤˇ ㄨㄤˇ ㄒ一 ㄌㄞˊ 解释 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子 黄远庸《铸党论》:“攘往熙来于通衢大道之中,指天画地于密室之内。”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热闹拥挤。 感情 攘往熙来是中性词。 繁体 攘往熈來 近义 攘来熙往 英语 with people bustling about
攘为己有 拼音 rǎng wéi jǐ yǒu 注音 ㄖㄤˇ ㄨㄟˊ ㄐ一ˇ 一ㄡˇ 解释 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例子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而且我作了他便攘为己有的,就作得不好也不要紧,好在作坏了由他去出丑,不干我事。” 用法 作谓语;指占有别人的东西。 感情 攘为己有是中性词。
兵戈扰攘 拼音 bīng gē rǎo rǎng 注音 ㄅ一ㄥ ㄍㄜ ㄖㄠˇ ㄖㄤˇ 解释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例子 那老母原是兵戈扰攘中看见杀儿掠女,掠坏了再苏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动荡。 感情 兵戈扰攘是贬义词。 繁体 兵戈擾攘 近义 兵戈抢攘 英语 in the tumult of a raging war
攘来熙往 拼音 rǎng lái xī wǎng 注音 ㄖㄤˇ ㄌㄞˊ ㄒ一 ㄨㄤˇ 解释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用法 作谓语;指非常热闹拥挤。 感情 攘来熙往是中性词。 繁体 攘來熈往 近义 攘往熙来 英语 with people bustling about
攘臂一呼 拼音 rǎng bì yī hū 注音 ㄖㄤˇ ㄅ一ˋ 一 ㄏㄨ 解释 攘: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 出处 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例子 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剪灭而后已,是岂理所当然者哉。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大声号召。 感情 攘臂一呼是中性词。 繁体 攘臂一嘑 近义 振臂一呼 英语 roll up one's sleeves and call for revolt(issue a call for action)
七捞八攘 拼音 qī lāo bā rǎng 注音 ㄑ一 ㄌㄠ ㄅㄚ ㄖㄤˇ 解释 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若存得此心,则气常时清……睡梦里亦七捞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七捞八攘是中性词。 繁体 七撈八攘
攘人之美 拼音 rǎng rén zhī měi 注音 ㄖㄤˇ ㄖㄣˊ ㄓ ㄇㄟˇ 解释 攘:窃取、夺取。夺取别人的好处。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 出处
熙熙攘攘 拼音 xī xī rǎng rǎng 注音 ㄒ一 ㄒ一 ㄖㄤˇ ㄖㄤˇ 解释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子 共青团员都打扮成去远足的样子,每人提了个提包,有的是挂包,熙熙攘攘的会集在厂里的球场上。(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辨形 “攘”,不能写作“嚷”。 辨析 熙熙攘攘和“熙来攘往”;含义相近都表示市场繁华热闹的景象;
安内攘外 拼音 ān nèi rǎng wài 注音 ㄢ ㄋㄟˋ ㄖㄤˇ ㄨㄞˋ 解释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出处 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例子 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从事物内部入手解决问题。 感情 安内攘外是中性词。 繁体 安內攘外 近义 抽薪止沸 英语 to maintain internal security and repel foreign invasion
争权攘利 拼音 zhēng quán rǎng lì 注音 ㄓㄥ ㄑㄨㄢˊ ㄖㄤˇ ㄌ一ˋ 解释 见“争权夺利”。 出处 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争权攘利是中性词。 繁体 爭権攘利 近义 争权夺利
攘攘熙熙 拼音 rǎng rǎng xī xī 注音 ㄖㄤˇ ㄖㄤˇ ㄒ一 ㄒ一 解释 喧嚷纷杂貌。 出处 《三元里抗英社学史料·太和市联升社学序》:“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 例子 攘攘熙熙半鲁蠢,醉生梦死叹蒙蒙。泣红《胭脂血弹词·牧羊》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喧闹。 感情 攘攘熙熙是中性词。 繁体 攘攘熈熈 近义 熙熙攘攘
伐善攘羭 拼音 fá shàn rǎng yú 注音 ㄈㄚˊ ㄕㄢˋ ㄖㄤˇ ㄩˊ 解释 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攘:窃取;羭:肥美的绵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出处 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用法 作谓语;用于处事。 感情 伐善攘羭是中性词。
纷纷攘攘 拼音 fēn fēn rǎng rǎng 注音 ㄈㄣ ㄈㄣ ㄖㄤˇ ㄖㄤˇ 解释 纷纷:众多;攘攘:杂乱的样子。众多且杂乱。形容人群杂乱。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纷纷攘攘,都来城中逃难。” 例子 吴强《红日》第13章:“队伍纷纷攘攘地走上了征途。”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杂乱。 感情 纷纷攘攘是中性词。 繁体 紛紛攘攘 近义 熙熙攘攘、纷纷扰扰 反义 有条不紊
意攘心劳 拼音 yì rǎng xīn láo 注音 一ˋ ㄖㄤˇ ㄒ一ㄣ ㄌㄠˊ 解释 攘:扰乱。思绪不安,心中感动劳累。 出处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卢生也,也是你三生累积功千劫,教我一夜思量计万条,意攘心劳。”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意攘心劳是中性词。 繁体 意攘心勞
攘袂切齿 拼音 rǎng mèi qiè chǐ 注音 ㄖㄤˇ ㄇㄟˋ ㄑ一ㄝˋ ㄔˇ 解释 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 出处 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等。 感情 攘袂切齿是贬义词。 繁体 攘袂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