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 |
拼音 shà xuè wéi méng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ㄨㄟˊ ㄇㄥˊ 解释 古代参加盟会者;在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诚意。 出处 唐 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例子 说不定国王还要歃血为盟呢,珠槃玉敦的准备也是不可少的。(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正音 “血”,不能读作“xiě”;“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 “盟”,不能写作“朦”。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歃血为 |
歃血为誓 |
拼音 shà xuè wéi shì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ㄨㄟˊ ㄕˋ 解释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誓。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7卷:“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歃血为誓,乃告之。” 例子 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结盟。 感情 歃血为誓是中性词。 繁体 歃血為誓 近义 歃血为盟、歃血而盟 英语 pledge each |
歃血而盟 |
拼音 shà xuè ér méng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ㄦˊ ㄇㄥˊ 解释 歃血:口含血。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 出处 《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结盟。 感情 歃血而盟是中性词。 近义 歃血为盟、歃血为誓 英语 smear one's lips with its blood in token of one's oath |
椎牛歃血 |
拼音 zhuī niú shà xuè 注音 ㄓㄨㄟ ㄋ一ㄡˊ ㄕㄚˋ ㄒㄩㄝˋ 解释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出处 清·戴名世《纪红苗事》:“或欲有剽掠,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例子 椎牛歃血的仪式在今天的少数民族中还在使用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盟誓等。 感情 椎牛歃血是中性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