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乎竹帛 |
拼音 zhù hū zhú bó 注音 ㄓㄨˋ ㄏㄨ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荆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著乎竹帛是中性词。 近义 著于竹帛、著之竹帛 |
金帛珠玉 |
拼音 jīn bó zhū yù 注音 ㄐ一ㄣ ㄅㄛˊ ㄓㄨ ㄩˋ 解释 帛:丝织品。黄金、绢帛、珍珠、美玉。形容珍贵的东西。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其气非金帛珠玉也,不可求于人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 金帛珠玉是中性词。 |
子女玉帛 |
拼音 zǐ nǚ yù bó 注音 ㄗˇ ㄋㄩˇ ㄩˋ ㄅㄛˊ 解释 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 出处 《左传 僖工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他生焉。” 例子 于时北海完富,兰利其子女玉帛,与群盗相应,破其本乡城邑。《旧唐书·薛万彻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子女玉帛是中性词。 近义 子女金帛 |
鱼帛狐声 |
拼音 yú bó hú shēng 注音 ㄩˊ ㄅㄛˊ ㄏㄨˊ ㄕㄥ 解释 见“鱼帛狐篝”。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繁体 魚帛狐聲 |
名书竹帛 |
拼音 míng shū zhú bó 注音 ㄇ一ㄥˊ ㄕㄨ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名书竹帛是中性词。 近义 名垂竹帛、名书锦轴 英语 One's name is preserved on bamboo tablets and silk. |
功垂竹帛 |
拼音 gōng chuí zhú bó 注音 ㄍㄨㄥ ㄔㄨㄟˊ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垂:流传;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例子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4回:“宫保若能行此上策,岂不是贾让二千年后得一知己?功垂竹帛,万世不朽!”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的功绩。 感情 功垂竹帛是中性词。 近义 功标青史 英语 be recorded i |
名垂竹帛 |
拼音 míng chuí zhú bó 注音 ㄇ一ㄥˊ ㄔㄨㄟˊ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例子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名垂竹帛,万世不朽。”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好名声。 感情 名垂竹帛是褒义词。 近义 名垂青史、名书竹帛 英语 leave a name in history 俄语 вечная слáва |
布帛菽粟 |
拼音 bù bó shū sù 注音 ㄅㄨˋ ㄅㄛˊ ㄕㄨ ㄙㄨˋ 解释 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处 《宋史 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例子 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生活必需品。 感情 布帛菽粟是中性词。 近义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英语 daily neces |
著于竹帛 |
拼音 zhù yú zhú bó 注音 ㄓㄨˋ ㄩˊ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出处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例子 不过孔子是匹夫制宪,贬天子,刺诸侯,所以不能著于竹帛,只好借口说传授。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著于竹帛是中性词。 |
束发封帛 |
拼音 shù fā fēng bó 注音 ㄕㄨˋ ㄈㄚ ㄈㄥ ㄅㄛˊ 解释 《新唐书 列女传 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后以“束发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 出处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 |
鱼帛狐篝 |
拼音 yú bó hú gōu 注音 ㄩˊ ㄅㄛˊ ㄏㄨˊ ㄍㄡ 解释 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例子 益之民穷变易煽,鱼帛狐篝竞潜结。清·丘逢甲《戊申广州五月五日作》诗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束帛加璧 |
拼音 shù bó jiā bì 注音 ㄕㄨˋ ㄅㄛˊ ㄐ一ㄚ ㄅ一ˋ 解释 束:一捆;帛:丝织品;璧:玉。一捆丝织品,再加上美玉。古代最贵重的礼物。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例子 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上使使奉安车蒲轮、束帛加璧以迎之。”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束帛加璧是中性词。 |
衣不重帛 |
拼音 yī bù chóng bó 注音 一 ㄅㄨˋ ㄔㄨㄥˊ ㄅㄛˊ 解释 帛:布帛。不穿多层衣服。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 《尹文子·大道》:“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异肉。” 例子 《晋书·刘超传》:“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衣不重帛是中性词。 近义 衣不重采 |
化干戈为玉帛 |
拼音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注音 ㄏㄨㄚˋ ㄍㄢ ㄍㄜ ㄨㄟˊ ㄩˋ ㄅㄛˊ 解释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例子 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老舍《茶馆》第一幕)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使战 |
永垂竹帛 |
拼音 yǒng chuí zhú bó 注音 ㄩㄥˇ ㄔㄨㄟˊ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出处 |
鱼书雁帛 |
拼音 yú shū yàn bó 注音 ㄩˊ ㄕㄨ 一ㄢˋ ㄅㄛˊ 解释 见“鱼书雁帖”。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鱼书雁帛是中性词。 繁体 魚書雁帛 近义 鱼肠雁足、鱼书雁帖、鱼书雁信 |
子女金帛 |
拼音 zǐ nǚ jīn bó 注音 ㄗˇ ㄋㄩˇ ㄐ一ㄣ ㄅㄛˊ 解释 子女:指年轻的男女奴婢。指人民和财物。也泛指财物、财产。 出处 《宋史·岳飞传》:“金贼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子女金帛是中性词。 近义 子女玉帛 |
著之竹帛 |
拼音 zhù zhī zhú bó 注音 ㄓㄨˋ ㄓ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 出处 章炳麟《与龚未生书》:“所欲著之竹帛者,盖尚有三四种。”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著之竹帛是中性词。 近义 著于竹帛、著乎竹帛 |
衣帛食肉 |
拼音 yī bó shí ròu 注音 一 ㄅㄛˊ ㄕˊ ㄖㄡˋ 解释 衣:穿。穿锦衣,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出处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衣帛食肉是中性词。 近义 衣锦食肉 |
垂名竹帛 |
拼音 chuí míng zhú bó 注音 ㄔㄨㄟˊ ㄇ一ㄥˊ ㄓㄨˊ ㄅㄛˊ 解释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出处 《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例子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7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载入史册。 感情 垂名竹帛是中性词。 近义 名垂青史 英语 leave a name in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