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袍字的成语大全

袍字的常见组词有:擐甲披袍、葛巾布袍、割须换袍、方巾长袍、秉笏披袍、缊袍不耻、紫袍玉带、绨袍恋恋、黄袍加体、粗袍粝食、同袍同泽、绨袍之义、脱袍退位、袍泽之谊、袍笏登场、披袍擐甲、蟒袍玉带、黄袍加身、割须弃袍、冠袍带履、袍、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袍字相关信息

  • 拼音páo
  • 部首
  • 总笔画10画
  • 统一码888D
  • 五笔PUQN
  • 仓颉LPRU
  • 郑码WTRY
  • 四角37212

袍páoㄆㄠˊ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

含袍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袍笏登场 拼音 páo hù dēng chǎng 注音 ㄆㄠˊ ㄏㄨˋ ㄉㄥ ㄔㄤˇ 解释 身著官服;手持笏板;登场演戏。比喻上任作官;丑行开始(把官场比作戏台)。 出处 清 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袍笏登场也等闲,若他动色到柴关。” 例子 袁世凯倒台以后,军阀们又袍笏登场,百姓仍受困苦煎熬。 正音 “笏”,不能读作“wù”。 辨形 “笏”,不能写作“茐”。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 袍笏登场是贬义词。 繁体 袍笏登場 近义
缊袍不耻 拼音 yùn páo bù chǐ 注音 ㄩㄣˋ ㄆㄠˊ ㄅㄨˋ ㄔˇ 解释 缊袍:以乱麻、乱棉絮制成的袍子,指穷人穿的衣服;耻:丢脸。虽穿得破,而不认为可耻。比喻人穷志不穷。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子路)也欤。”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缊袍不耻是中性词。
擐甲披袍 拼音 huàn jiǎ pī páo 注音 ㄏㄨㄢˋ ㄐ一ㄚˇ ㄆ一 ㄆㄠˊ 解释 擐:穿;披:穿着。身披铠甲,穿上战袍。指准备战斗。 出处 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 例子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擐甲披袍大丈夫,英雄敢勇有谁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感情 擐甲披袍是中性词。 近义 擐甲执兵
割须换袍 拼音 gē xū huàn páo 注音 ㄍㄜ ㄒㄨ ㄏㄨㄢˋ ㄆㄠˊ 解释 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例子 请不要笑曹操割须换袍的事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战败狼狈样。 感情 割须换袍是中性词。 繁体 割須换袍 近义 割髯换袍
方巾长袍 拼音 fāng jīn cháng páo 注音 ㄈㄤ ㄐ一ㄣ ㄔㄤˊ ㄆㄠˊ 解释 方形头巾,长袍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 出处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国画呢,方巾长袍,或短褐椎髻,从没有见过一条我所记得的辫子。”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 方巾长袍是中性词。 繁体 方巾長袍 近义 方领圆冠、方巾阔服
绨袍恋恋 拼音 tí páo liàn liàn 注音 ㄊ一ˊ ㄆㄠˊ ㄌ一ㄢˋ ㄌ一ㄢˋ 解释 绨袍:粗丝绢袍子;恋恋:留恋。指不忘旧情。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汝所以不得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情。”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念旧情。 感情 绨袍恋恋是中性词。 繁体 綈袍孌孌 近义 绨袍之义
割须弃袍 拼音 gē xū qì páo 注音 ㄍㄜ ㄒㄨ ㄑ一ˋ ㄆㄠˊ 解释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例子 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割须弃袍是贬义词。 繁体 割須棄袍 近义 丢盔弃甲
绨袍之义 拼音 tì páo zhī yì 注音 ㄊ一ˋ ㄆㄠˊ ㄓ 一ˋ 解释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例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彼行虽贱,而祖德未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 用法 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感情 绨袍之义是褒义词。 繁体 綈袍之義 近义 绨袍恋恋
紫袍玉带 拼音 zǐ páo yù dài 注音 ㄗˇ ㄆㄠˊ ㄩˋ ㄉㄞˋ 解释 紫袍:古代公服,唐代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袍;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玉饰腰带,以区分官阶高低。穿紫袍,系玉带。比喻高官。 出处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户列簪缨姓字香,紫袍玉带气昂昂。”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紫袍玉带是中性词。 繁体 紫袍玉帶 近义 紫袍金带
冠袍带履 拼音 guān páo dài lǚ 注音 ㄍㄨㄢ ㄆㄠˊ ㄉㄞˋ ㄌㄩˇ 解释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例子 陈荫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5回:“昌平王冠袍带履穿戴好了,起身走出来上了轿。” 用法 作主语、宾语;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感情 冠袍带履是中性词。 繁体 冠袍帶履
同袍同泽 拼音 tóng páo tóng zé 注音 ㄊㄨㄥˊ ㄆㄠˊ ㄊㄨㄥˊ ㄗㄜˊ 解释 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朋友之间。 感情 同袍同泽是中性词。 繁体 同袍同澤 近义 同袍共泽 英语 comrades in the same army(f
黄袍加身 拼音 huáng páo jiā shēn 注音 ㄏㄨㄤˊ ㄆㄠˊ ㄐ一ㄚ ㄕㄣ 解释 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例子 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正音 “袍”,不能读作“bāo”。 辨形 袍,左部不能写作“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赵匡胤陈桥兵变 感情 黄袍加身是褒义词。 繁体 黃袍加身 近义 称王称
黄袍加体 拼音 huáng páo jiā tǐ 注音 ㄏㄨㄤˊ ㄆㄠˊ ㄐ一ㄚ ㄊ一ˇ 解释 见“黄袍加身”。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登基。 感情 黄袍加体是中性词。 繁体 黄袍加軆 近义 黄袍加身 英语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
粗袍粝食 拼音 cū páo lì shí 注音 ㄘㄨ ㄆㄠˊ ㄌ一ˋ ㄕˊ 解释 同“粗衣恶食”。 出处 《后汉书·袁京传》:“[袁彭]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 用法 作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感情 粗袍粝食是贬义词。 繁体 麤袍糲食 近义 粗衣粝食、粗衣恶食 反义 锦衣玉食
脱袍退位 拼音 tuō páo tuì wèi 注音 ㄊㄨㄛ ㄆㄠˊ ㄊㄨㄟˋ ㄨㄟˋ 解释 喻去职。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拥护张主任,请郭主任脱袍退位。” 例子 我不想这么早就脱袍退位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辞职。 谜语 宣统下台 感情 脱袍退位是中性词。 繁体 脫袍退位 反义 黄袍加身
袍泽之谊 拼音 páo zé zhī yì 注音 ㄆㄠˊ ㄗㄜˊ ㄓ 一ˋ 解释 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用法 作宾语;指战友感情。 谜语 战友情 感情 袍泽之谊是中性词。 繁体 袍澤之誼 近义 袍泽故旧
蟒袍玉带 拼音 mǎng páo yù dài 注音 ㄇㄤˇ ㄆㄠˊ ㄩˋ ㄉㄞˋ 解释 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3回:“帝从之,即命该部给蟒袍玉带,图书玺绶,诰命彩段。” 例子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26回:“是都察院掌院加宫保兼吏部尚书夏邦谟,穿着蟒袍玉带。”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蟒袍玉带是中性词。 繁体 蟒袍玉帶 近义 蟒衣玉带 反义
秉笏披袍 拼音 bǐng hù pī páo 注音 ㄅ一ㄥˇ ㄏㄨˋ ㄆ一 ㄆㄠˊ 解释 秉:执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披袍:身穿官服。比喻作官。 出处 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二折:“圣朝辅佐必良才,野有贤人久困埋,今朝察访当推举,秉笏披袍拜御阶。”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做官。 感情 秉笏披袍是中性词。
葛巾布袍 拼音 gé jīn bù páo 注音 ㄍㄜˊ ㄐ一ㄣ ㄅㄨˋ ㄆㄠˊ 解释 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隐士装束。 感情 葛巾布袍是中性词。
披袍擐甲 拼音 pī páo huàn jiǎ 注音 ㄆ一 ㄆㄠˊ ㄏㄨㄢˋ ㄐ一ㄚˇ 解释 披:穿着;擐:套穿。穿着战袍,套起铠甲。形容做起战斗准备。 出处 元·无名氏《鞭打单雄信》第三折:“俺元帅遇难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披袍擐甲是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