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谏字的成语大全

谏字的常见组词有:正谏不讳、犯颜进谏、犯颜敢谏、犯颜直谏、直言正谏、直言切谏、正言直谏、拒谏饰非、饰非拒谏、从谏如流、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直言极谏、主文谲谏、三谏之义、纳谏如流、叩马而谏、谏尸谤屠、谏争如流、公规密谏、犯颜苦谏、犯言直谏、犯颜极谏、谏、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谏字相关信息

  • 拼音jiàn
  • 部首
  • 总笔画11画
  • 统一码8C0F
  • 五笔YGLI|YSLG
  • 仓颉IVDWF
  • 郑码SFLK
  • 四角35796

谏jiànㄐㄧㄢˋ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劝。进~。~阻。兵~

含谏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纳谏如流 拼音 nà jiàn rú liú 注音 ㄋㄚˋ ㄐ一ㄢˋ ㄖㄨˊ ㄌ一ㄡˊ 解释 虚心听取谏议。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例子 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纳谏如流是褒义词。 繁体 納諫如流 反义 拒谏饰非 英语 be able to accept advice from one's inferiors
饰非拒谏 拼音 shì fēi jù jiàn 注音 ㄕˋ ㄈㄟ ㄐㄨˋ ㄐ一ㄢˋ 解释 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出处 《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例子 饰非拒谏,断自己意。(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听劝告。 感情 饰非拒谏是中性词。 繁体 飾非拒諫 近义 拒谏饰非 反义 拭面容言 英语 gloss over errors and reject representation(gloss over faults and reject good advice)
犯颜极谏 拼音 fàn yán jí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ㄐ一ˊ ㄐ一ㄢˋ 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感情 犯颜极谏是中性词。 繁体 犯顔極諫 近义 犯言直谏、犯颜敢谏 英语 present remonstrances even if one will incur the displeasure of the throne
犯颜进谏 拼音 fàn yán jìn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ㄐ一ㄣˋ ㄐ一ㄢˋ 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感情 犯颜进谏是中性词。 繁体 犯顔進諫 近义 犯颜苦谏、犯颜极谏、犯颜敢谏
从谏如流 拼音 cóng jiàn rú liú 注音 ㄘㄨㄥˊ ㄐ一ㄢˋ ㄖㄨˊ ㄌ一ㄡˊ 解释 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出处 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例子 也有少数聪明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正音 “谏”,不能读作“jiǎn”。 辨形 “谏”,不能写作“柬”。 用
谏尸谤屠 拼音 jiàn shī bàng tú 注音 ㄐ一ㄢˋ ㄕ ㄅㄤˋ ㄊㄨˊ 解释 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出处 唐 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无济于事。 感情 谏尸谤屠是中性词。 繁体 諫尸謗屠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拼音 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n zú yǐ shì fēi 注音 ㄓˋ ㄗㄨˊ 一ˇ ㄐㄨˋ ㄐ一ㄢˋ,一ㄢˊ ㄗㄨˊ 一ˇ ㄕˋ ㄈㄟ 解释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是中性词。 近义
犯颜敢谏 拼音 fàn yán gǎn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ㄍㄢˇ ㄐ一ㄢˋ 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 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例子 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是以犯颜敢谏之士,恒于君臣之际,而绝不闻之朋友之间。”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 感情 犯颜敢谏是中性词。 繁体 犯顔敢
三谏之义 拼音 sān jiàn zhī yì 注音 ㄙㄢ ㄐ一ㄢˋ ㄓ 一ˋ 解释 《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出处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
直言正谏 拼音 zhí yán zhèng jiàn 注音 ㄓˊ 一ㄢˊ ㄓㄥˋ ㄐ一ㄢˋ 解释 同“直言极谏”。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例子 其有直言正谏之士,敢决徇义之夫,二十五日,悉集华林东门,人别引见,共论得失。《北史·魏纪四·肃宗孝明帝》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直言正谏是中性词。 繁体 直言正諫 近义 直言极谏、直言切谏
直言切谏 拼音 zhí yán qiē jiàn 注音 ㄓˊ 一ㄢˊ ㄑ一ㄝ ㄐ一ㄢˋ 解释 同“直言极谏”。 出处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 直言切谏是中性词。 繁体 直言切諫 近义 直言极谏
正言直谏 拼音 zhèng yán zhí jiàn 注音 ㄓㄥˋ 一ㄢˊ ㄓˊ ㄐ一ㄢˋ 解释 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出处 三国 魏 桓范《谏争》:“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例子 臣幸逢陛下至圣大明,好忠爱直,每正言直谏,特见优容。唐 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正言直谏是中性词。 繁体 正言直諫
犯颜苦谏 拼音 fàn yán kǔ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ㄎㄨˇ ㄐ一ㄢˋ 解释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感情 犯颜苦谏是褒义词。 繁体 犯顔苦諫 近义 犯颜极谏
主文谲谏 拼音 zhǔ wén jué jiàn 注音 ㄓㄨˇ ㄨㄣˊ ㄐㄩㄝˊ ㄐ一ㄢˋ 解释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出处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例子 清·钱谦益《宋比玉过访虞山》:“突兀长篇赋荔支,主文谲谏起人思。”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婉言规劝。 感情 主文谲谏是中性词。 繁体 主文譎諫 反义 犯言直谏
直言极谏 拼音 zhí yán jí jiàn 注音 ㄓˊ 一ㄢˊ ㄐ一ˊ ㄐ一ㄢˋ 解释 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出处 汉·晁错《举贤良对策》:“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例子 直说遭怨,直言遭忌,就为刺了别人的心——小之被人骂为‘臭嘴’,大之可以杀身。所以不折不扣的‘直言极谏’之臣,到底是寥寥可数的。朱自清《论老实话》 用
公规密谏 拼音 gōng guī mì jiàn 注音 ㄍㄨㄥ ㄍㄨㄟ ㄇ一ˋ ㄐ一ㄢˋ 解释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 出处 《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 感情 公规密谏是中性词。 繁体 公規密諫
犯颜直谏 拼音 fàn yán zhí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ㄓˊ ㄐ一ㄢˋ 解释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极力相劝。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例子 封建社会尚有忠臣犯颜直谏,当代中国更应发扬此风气。 正音 “谏”,不能读作“sù”。 辨形 “谏”,不能写作“建”。 用法 含有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近义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谏争如流 拼音 jiàn zhēng rú liú 注音 ㄐ一ㄢˋ ㄓㄥ ㄖㄨˊ ㄌ一ㄡˊ 解释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出处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经常劝告。 感情 谏争如流是中性词。 繁体 諫爭如流
拒谏饰非 拼音 jù jiàn shì fēi 注音 ㄐㄨˋ ㄐ一ㄢˋ ㄕˋ ㄈㄟ 解释 谏:劝告;饰:遮掩;遮盖;非:错误。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出处 荀况《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例子 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但是他不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政策或工作方法去找振作的方法,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 正音 “谏”,不能读作“jiǎn”。 辨形 “谏”,不能写作“贱”。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
正谏不讳 拼音 zhèng jiàn bù huì 注音 ㄓㄥˋ ㄐ一ㄢˋ ㄅㄨˋ ㄏㄨㄟˋ 解释 正谏:正言劝谏。指正言劝谏,毫不隐讳。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曰:‘寡人……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直说。 感情 正谏不讳是中性词。 近义 直言不讳
叩马而谏 拼音 kòu mǎ ér jiàn 注音 ㄎㄡˋ ㄇㄚˇ ㄦˊ ㄐ一ㄢˋ 解释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叩马而谏是中性词。 繁体 敂馬而諫
犯言直谏 拼音 fàn yán zhí jiàn 注音 ㄈㄢˋ 一ㄢˊ ㄓˊ ㄐ一ㄢˋ 解释 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出处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犯言直谏是褒义词。 繁体 犯言直諫 近义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英语 voice one's outspoken criticisms before the monarch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nsequence